多团队流程化管理在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8.20 15:36
337 0 0

  多团队流程化管理在重症患儿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章静

  摘要目的建立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的多团队流程化管理体系,探讨多团队流程化管理体系在重症患儿转运中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6—12月期间需要院内转运的78名危重症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1—6月期间需转运的76名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转运方法,观察组患儿按照多团队流程式管理体系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转运相关不良事件数和家属满意度水平。结果对照组患儿发生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率为( 19.23 010)明显高于观察组(7.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率( 83.330/0)低于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率(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团队流程化转运管理明显降低患儿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保证了危重症患儿的转运安全。

  关键词:多团队流程化管理;重症患儿;院内转运

  危重症患儿在门急诊接受初步诊断、治疗之后通常会转运到院内或院外,院内外转运也成为治疗、诊断和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转运的安全与否对患儿的治疗、愈后和成长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已有研究指出有70%~ 77%的危重症患儿在转运途中发生不同程度的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心一。医护人员、医疗条件、患儿病情及家属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危重症患儿转运的成功与否口1。本科在护理部的领导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通过相关专家的讨论形成了危重症患儿转运的制度、规范和流程,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流程化管理方法及其运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就诊且需要院内转运接受治疗或者相关检查的154名危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为患有严重的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疾病的危重症患儿。将2016年6~12月期间需要转运的78名危重患儿作为对照组,2017年1~6月需转运的76名危重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中男40名,女38名;年龄1~14岁,中位数为6.89岁;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23名,循环系统疾病20名,消化系统疾病18名,其他17名;带有气管插管者24名,留置胃管者30名。观察组患儿中男37名,女39名;年龄11个月—14岁,中位数为6.56岁;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有24名,循环系统疾病19名.七系统疾病20名,其他13名;带有气管插管者26名,留置胃管者32名。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按照本院常规的转运方法,首先由本科室医生下达转运医嘱,由护士和护工与目的科室电话联系,再携带好转运物品将患儿进行转运,完成后填写相应的转运护理单。

  1.2.2观察组患儿的转运则采用多团队流程化管理方法,具体如下。

  1.2.2.1成立危重症患儿转运小组危重症患儿转运质量小组成员包括:2名急诊科、儿科的主任医师,3名急诊科、儿科的护士长,5名急诊科、儿科的护理组长。危重症患儿转运质量控制小组的所有成员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结合临床实际的前提下制定转运的制度、规范和流程。联合医院医技和后勤等部门制定危重症患者检查、转运的制度,医技部门为危重症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在保证危重症患者先得到相关检查;后勤部门在院内开发出危重症患者转运绿色通道,减少转运时间。院内转运质量控制思路见图1。

  图1 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质量控制流程图

图1 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质量控制流程图.png

  1.2.2.2培训转运医务人员 由质量控制小组中的5名护理组长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危重症患儿转运制度、规范和流程的培训。理论培训的内容包括:危重症患儿急救相关知识、本院危重症患儿转运流程、危重症患儿转运应急处理;实践培训即为不定期举办危重症患儿转运演练。培训后,对科室人员进行危重症患儿转运的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考核,考核人员由质量控制小组的成员承担。针对科室考核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所出现的问题,在科室例会上再加强转运培训,直到全部合格为止。

  1.2.2.3转运方法(1)转运前:①转运风险的系统评估。由医生、护士团队针对患儿的病情现状、治疗现状、意识状态进行转运风险评估。当患儿出现病情变化不稳定时,禁忌转运,需请求专家到科室会诊。②转运人员配备。转运评估符合转运条件时,立即配备转运人员,转运团队2~3人左右,2人团队由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各1位组成,3人团队在2人团队的基础之上加上科室内的护理助手。所有转运人员均为参与危重症患儿转运相关培训并通过考核者,具备了危重症患儿生命监测及应急救治能力。③转运协调和沟通。医生出具转运医嘱时,转运团队利用院内患者转运信息系统告知即将转运患儿的病情,并在目标科室回复后开始转运患儿。同时,应向患儿家属说明转运的目的、意义以及转运相关风险,解答家属的相关疑问,取得其同意后让家属陪同转运。④转运物品准备。危重症患儿转运时必须配备便携式监护仪,人工呼吸气囊、负压吸引装置、氧气以及尺寸匹配的气管插管、喉镜等气道管理基础急救器材。携带的微量注射泵和呼吸机应设置好主要参数以及脱管和停止报警。(2)转运时:①观察患者病情并记录。危重症患儿由于转运过程中颠簸等其他因素容易出现病情的快速变化,因此转运人员应及时观察病情并做好相关记录,以便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在交接时向目的科室或部门说明,并记录在护理文书中。转运人员应记录以下几项基本的监护值,如心电、氧饱和度、血压、脉率与呼吸频次及形态等。如有机械通气的患儿需记录气道插管深度,监测呼吸频率、氧气供应等情况。②转运过程中的治疗。

  转运期间的持续性治疗是保障患儿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转运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转运对患儿原有治疗方案的影响,要做到患儿在转运前后治疗的同质性和连续性。③其他安全护理。在转运的途中,应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止脱落,并保持管通通畅;对于躁动的患儿给予镇静、约束等措施,以防止管道滑脱、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意识清楚的患儿给予必要寻求佳的解决办法。并且征求科室转运实施人员的意见或建议,对相关流程进行不断地优化、改进,从而达到危重症患儿转运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3观察指标统计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的数目和患儿家属满意度。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包括留置针脱出和堵管、供氧不足或中断、心电监护仪点击脱落、相关仪器电量不足、气管插管固定松脱、转运纠纷、交接班不清晰和转运护理记录缺失等。家属满意度问卷为自行设计的开放性题目问卷,主要包括4个问题:就诊环境、救治水平、转运速度及安全性、服务态度,每个问题的分值为O~4分,分别表示不满意到非常满意,总分为0~16分,0—4分为不满意,5—8分为比较满意,9~l2分为满意、13~16分为非常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78名患儿中发生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的总数为15例,观察组76名患儿中发生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的总数为6例,见表1。

  表1 患儿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数比较例(%)

表1 患儿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数比较例(%).png

  2.2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比较(见表2)

  表2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例(%)

表2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例(%).png

  3讨论

  3.1 多团队流程化管理可以降低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危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迅速,且不可预测性强,危重症患儿的安全转运要求相关转运物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科室转运人员要全面掌握各项转运急救知识和技能。多团队流程化管理“1方法的核心理念即为将一定的流程应用到工作中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本研究中,本科通过分析文献和结合临床实践找出危重症患儿转运安全的影响因素,再邀请相关医学专家、护理管理者、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讨论构建危重症患儿转运的规范、流程。通过对科室人员培训后的临床实践检验转运流程的可行性、实用性。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危重症患儿的安全转运不仅仅需要转运人员的技术、能力还要求医院其他的部门或科室的协同配合,而护士作为接触患儿多的临床工作者就必须承担起各方之间的协同沟通作用,促进转运整个流程的顺利进行。由于将转运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和流程化,有效降低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的存活率。6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数(7.8%)明显低于对照组( 19.2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多团队流程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这与徐湘蓉。5]、杨红霞等’61的研究结论相似。

  3.2多团队流程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 以往的患儿转运中,由于家属对孩子的治疗结局充满着焦虑和担心7l,而医务人员又由于繁忙的工作负荷疏于与患儿家属的及时有效沟通,终导致家属满意度降低。通过多团队流程化管理,危重症患儿转运工作得以科学、规范得运转,患儿的安全有所保障;患儿的家属能够得到医务人员更加耐心的讲解和支持,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研究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与徐巍等。8j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院采用多团队流程化危重患儿转运管理降低了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患儿家属整体满意度,终达到保证危重患儿安全转运的目的。危重患儿的转运不仅需要强大的医疗团队也需要医院医技、后勤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家属的理解、配合。积极推广运用多团队流程化转运体系将成为改善危重症患儿转运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沈晓明.临床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8-282.

  [2]莫剑,郭慧芬.产科儿科协作处理产房新生儿窒息的方法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9 (51):68 -70.

  [3]宋丽,崔振泽,陈爱勇,等,儿科院前急救转运常见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l.中国医院管理,2011,31(5):39-40.

  [4]谢伦艳,袁娇,徐浩.JCI标准用于儿科危重症院内安全转运的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21( 11):76 - 77.

  [5]徐湘蓉,张玉,邓定芝,等.JCI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J].全科护理,2015,13(10):946-947 ,951.

  [6]杨红霞,余艮珍,危重症患儿院内安全转运流程化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6,31(7):35- 38.

  [7]薛莹莹,银羽,成怡冰,等,区域性重症患儿转运网络转运2031例患儿疾病谱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66- 67.

  [8]徐巍,穆志红,武辉,吉林省危重新生儿转运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 34):5507 - 5510.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