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适应证分析

2019.10.11 16:01
611 0 0

  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适应证分析

  管雪军

  【摘要】目的:研究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探讨分析两种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的适应证。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12例。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软通道穿刺治疗组和硬通道穿刺治疗组,每组20例。软通道穿刺治疗组经软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硬通道穿刺治疗组经硬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结果:硬通道穿刺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软通道穿刺组,脑室内血肿引流时间长于软通道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两组脑实质内血肿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病死率及穿刺针道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通道穿刺组颅内碎片残留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均高于硬通道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软、硬两种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两种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具体操作和适应症方面存在差异。应根据不同的适应症选择不同的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可能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脑室内血肿清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关键词】软、硬通道; 微创穿刺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doi:1 0.14033/j.cnki.cfmr.201 7.28.0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7)28-0154-02

  脑出血作为中老年人常见病,随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出血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起病快,病情重。由于脑出血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每年我国因脑出血而死亡的患者约占全部死亡患者的20%。脑出血的发生与高血压关系密切,约95%脑出血患者患有高血压,同时高血压患者约有1/3发生脑出血的机会,因此也有人把脑出血称为高血压脑出血‘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微创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手术治疗技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显示,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优势,能够缩短颅内血肿消失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2-5]。

  1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确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并经头颅 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软通道穿刺治疗组和硬通道穿刺治疗组,软通道穿刺治疗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0~70岁,平均(50.3±6.2)岁。硬通道穿刺治疗组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71岁,平均(51.4±6.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微创穿刺引流术通道的选择硬通道穿刺针主要适用于血肿位置相对比较表浅的脑叶且穿刺点骨质较厚的患者;软通道穿刺针主要适用于血肿位置相对比较深和脑室出血患者,穿刺点骨质相对较薄不易固定。

  1.2.2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局麻后以额头眉心上方3.0 cm,旁开2.5 cm作为穿刺点,术前以影像学资料为依据测量确定穿刺深度,并避开额窦。手锥锥颅后,插入使用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利用颅孔将带有针芯的硅胶引流管缓慢旋转向脑室额角投影的方向穿刺。硅胶管内出现血性脑脊液后将针芯取下,再将引流管缓慢向前推进2—3 cm,后将软通道引流管固定。

  1.2.3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局部麻醉后以眉心上方9.0 cm,旁开2.5 cm为穿刺点,使用电钻钻颅,沿双侧外耳道连线向中线偏斜50方向穿刺,进针6.5 cm。

  1.3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操作时间、血肿引流时间、术后随访观察围术期病死率、并发症等主要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r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及血肿引流时间对比

  硬通道穿刺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软通道穿刺组,脑室内血肿引流时间长于软通道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实质内血肿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手术操作时间和血肿引流时间对比

  表1 两手术操作时间和血肿引流时间对比

  2.2两组手术围术期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者围术期病死率及穿刺针道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通道穿刺组颅内碎片残留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均高于硬通道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手术围术期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a/o)

  表2两组手术围术期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a/o)

  3讨论

  脑出血是指因脑内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破裂而引起脑实质和脑室内出血的一种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800/0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6-7]。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常在情绪激动或活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失语、偏瘫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伴有严重头痛、意识障碍等,常高度提示可能出现脑出血,可利用CT检查确诊。常用的治疗方法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可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常用手术方法包括小脑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扩大骨传血肿清除术、钻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室出血脑室引流术等[8-9]。利用外科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开颅手术存在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等缺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时间短,颅内血肿清除彻底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主要包括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和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本次主要是研究软、硬两种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探讨不同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的适应症。研究结果显示经两种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总病死率为7.5%(3例),其中软通道穿刺组病死率5%(1例),硬通道穿刺组病死率10%(2例),表明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技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与多项研究结果一致[10-12]。两种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手术操作时间比较,硬通道穿刺组明显比软通道穿刺组短;硬通道穿刺组明显比软通道穿刺组脑室内血肿引流时间长;软通道穿刺组颅内碎片残留率明显高于硬通道穿刺组;硬通道穿刺组有两例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率高于软通道穿刺组。以上结果提示,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操作时间上存在优势,但术后颅内感染率比较高,达到20.0%;而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脑室内血肿引流时间短,但颅内碎片残留率高,两种通道微创穿刺术均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又存在不足,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可能在脑室内血肿清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经软、硬两种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两种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具体操作和适应症方面存在差异。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颅内碎片残留率低等优势;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具有脑室内血肿引流时间短,颅内碎片残留率的优势,应根据不同的适应症选择不同的通道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可能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脑室内血肿清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齐智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 85-86.

  [2]李春雷.亚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合理性评价[J]社区 医学杂志,2008,6(3):13-14.

  [3]阿布来提艾则孜,吐尔地阿里木江.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 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5(1):121-122.

  [4]吕建华,田力学,郑仕奇,等.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观察,2009,4(28): 275-277.

  [5]魏建功,宋同均,刘道斌,等.颅内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 血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4): 380-382.

  [6]李萍,赵树明,胡亚男,等.脑出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2): 214-215.

  [7]徐春燕,脑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 3(4): 49.

  [8]杨理媛,孙晓川.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三种术式疗效和预后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 1040-1042.

  [9]孙永,孙辉,姚凯华,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7): 2534-2536.

  [10]李玉辉,王美清,李东升,等.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临床误诊误治j 2013,26(3): 95.

  [11]杨志华.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治疗效 果[J].吉林医学,2015,36(9): 1845-1846.

  [12]张玉清,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 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 19-81.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