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昧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症状效果评价

2019.10.08 10:37
300 0 0

  加昧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症状效果评价

  王静

  【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患者9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两药同时给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DH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患者实施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可达到良好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运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 耳穴压豆; 颈源性眩晕; 改善效果

  doi:1 0.1 4033/j.cnki.cfmr.201 8.22.0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8)22-0027-03

  颈源性眩晕目前主要认为是由于椎动脉受压,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而引起动脉管壁痉挛,导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眩晕,多数颈椎病患者伴发眩晕,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颈源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认为颈源性眩晕主要因外邪入侵、外伤等因素引起颈部气血不畅、经络淤阻致病。脾虚湿浊上扰是颈源性眩晕的重要类型,临床发生率高,且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发生也常引起患者颈椎疼痛,对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也会造成明显影响。如何提升患者疗效,及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关键。以往临床多采取西药抗眩晕及改善内循环方案治疗颈源性眩晕,西药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痛苦,但患者停药后极易出现反复发作状况,疗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全面调节患者的颈源性眩晕症状,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患者的眩晕症状显著改善,现将患者具体运用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92例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5—76岁,平均(61.1±4.1)岁,病程2~6个月,平均(4.1±0.5)个月;观察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5岁,平均(60.8±3.2)岁,病程2~7个月,平均(4.5±0.8)个月。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通过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文献[3]《实用神经病学》中颈椎病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实施X线检查出现颈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小、椎间隙狭窄状况;实施头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下降或不足;实施臂丛牵拉试验为阳性;实施椎间孔压缩试验为阳性;且经病史询问、临床检查等无颈源原发性疾病。中医诊断:参照文献[4]《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眩晕部分拟定,辩证属风痰上扰证,包含眩晕、头重如蒙、头目不清、胸闷少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等。

  1.3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通过颈部、头部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源性眩晕患者;采取中医症候分析确诊为脾虚湿浊上扰型患者;病程>1个月患者;患者发病频率>2次/个月。排除标准:存在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相关头颅疾病引起的眩晕患者;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等相关眩晕类型患者;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瘀血阻络等相关中医辨证类型患者;哺乳、妊娠期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患者;本次研究药物使用过敏或禁忌患者。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滴注40 ml丹红注射液f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2(X)26866)+250 ml 0.9u/o氯化钠注射液(华润双鹤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191)治疗,1次ld,连续10 d。

  观察组实施静脉滴注40 ml丹红注射液+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次ld,连续治疗10 d,在此基础上,另给予患者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处方:半夏10 g,天麻12 g,白术15 g,泽泻12 g,茯苓10 g,橘红10 g,甘草6g。大枣6g、生姜6g。1剂,d,用水浸泡t h后用200 ml的水煎熬,分早晚两次服用。耳穴压豆法主要用胶带将王不留行子固定在耳廓的颈椎穴、颈穴、额、交感穴、神门、枕、肝、脾、肾等穴位。耳廓常规消毒后,将耳豆贴于一侧耳穴上,使局部有热胀感,然后南患者自己按压刺激,进而打通经络,每天按压2—3次,每次保持2 min,平均3d-更换一次耳豆,双耳穴交替贴压。在治疗期间,需要观察患者耳部的皮肤变化情况,防止患者耳部皮肤Ⅲ现炎症或破溃现象。

  1.5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DHI评分、VAS评分,眩晕症状参照文献[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主要包括眩晕程度、眩晕发作的频率、眩晕持续的时间等项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眩晕症状越严重。DHI评分主要根据文献[6]眩晕障碍量表进行评价,分值越高症状越重,VAS根据视觉模拟法进行评估,按照百分制评价,评分高低与患者眩晕障碍高低呈正相关,评分高低与患者疼痛程度高低呈负相关

  1.6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o/o)表示,采用疋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眩晕障碍评分、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i±s)]

 表1 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i±s)]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不良,因而许多职业病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症状的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同。该疾病主要与椎动脉血流不畅、脑缺血缺氧等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与患者的脾虚生湿上扰清窍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则头晕物摇,湿痰上逆,故眩晕更甚。《兰室秘藏·头痛》中形容眩晕为目不能开,如陷风云,表现为头晕眼黑,痰液黏稠。颈椎是人体重要椎骨结构,其连接头颅与躯干,颈部循行多条经脉,如膀胱经、督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枢机。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类生活节奏加快,也使得人类生活压力增大、负性情绪增多,而肝主情志,情志不舒极易导致肝郁气滞、肝郁乘脾、脾虚生湿,湿聚成痰;而过饥过饱、疲劳过度也会损伤脾胃,引起脾胃失运、水谷不化、湿热聚集、淤阻生痰,而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引起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的发生。目前临床统计发现脾虚湿浊患者发生率在各类型中高,临床治疗中主要健脾化痰、熄风止眩为主。

  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源于《医学心悟》。本研究所用方药是用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甘草)、泽泻汤(白术、泽泻)加天麻、生姜、大枣形成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祛风通络,治疗肢体麻木、风湿痹痛,共为君药,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白术健脾燥湿、泽泻利水渗湿为臣,两药组成泽泻汤,善治水湿痰饮之眩晕。与半夏、天麻配伍,祛湿化痰止眩之功更佳,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治生痰之本,橘红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气顺则痰消。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凑化痰熄风之效,风熄痰消,眩晕自愈。中药配方中天麻具有平肝息风的作用,还能治疗肢体麻风湿痹痛,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进而缓解患者的头晕头痛程度。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泽泻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脂效果,白术还具有利尿效果、抗凝效果,可抑制血栓形成[8-10]。两者合用可以改善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改善循环。根据耳朵经络图来看,人体脏腑经脉皆聚集于耳,耳处于眼后,可辨别振动,将声转化为神经信号,随后传递给大脑,而大脑经过分析处理将具体的信息再传递给身体的各个器官。所以,耳朵是人体脏腑经脉的集结点,也是信息的中转站,而耳压取穴,常选用颈椎穴、颈穴、额、交感穴、神门穴及脾、肝、肾等相关腧穴。本研究对颈椎穴、颈穴耳穴压豆可通经活络,有效减轻患者颈椎疼痛症状;肝主藏血,肾主骨生髓,实施肝肾穴位耳穴压豆可发挥滋补肝肾、活血、舒筋效果;经颈椎穴压豆可治标,肝肾穴治疗可治本。脾统血主运化,取肝脾两穴平肝熄风健脾化湿;配合交感穴改善神经功能、枕穴镇静止痛、额穴改善头晕嗜睡记忆力减退症状、神门穴安神止晕。经耳穴压豆治疗可有效刺激上述穴位,发挥良好的活血化瘀、舒经活络、镇静止痛、安神止晕、滋养神经效果,可有效促进患者脏腑功能平衡、气血舒畅,改善患者颈椎供血状况,进而改善患者因供血不足导致的疼痛、眩晕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实施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时,可从药物刺激及穴位刺激两种方式改善患者颈椎部位血供状况,两者可发挥协同效果,因此联合治疗后可进一步提升单一治疗方式效果,进一步提升患者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所在医院对50例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患者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DHI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俨<0.05),说明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在颈源性眩晕患者临床中运用,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降低眩晕障碍程度,同时也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脾虚湿浊上扰型颈源性眩晕患者实施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疼痛症状,疗效显著,但本研究时间较短,尚未了解患者远期疗效,未来需进一步延长研究时间,了解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远期复发状况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中医联合治疗方案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正洪,邓兆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机制[J].解剖科学进展,2005,8(3): 265-267.

  [2]郭保逢,任龙喜,交感神经因素在颈性眩晕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0): 1598-1599.

  [3]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2.

  [4]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学会组织.《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诊断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0.

  [5]冷华任,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1): 4383-4384.

  [6]区沽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腹部温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6):76-78.

  [7]沈力,陈状,推拿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 13-14.

  [8]胡雪峰,成忠煌,王松迪,等,泽泻汤降血脂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 医国药,2011,22(9): 2073-2074.

  [9]苑述刚,阮时宝,王敏娟,等,《金匮》泽泻汤对梅尼埃病豚鼠模型膜迷路积水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3): 5-7.

  [10]王瑞娜,唐茜,何凤发.药用白术的药理作用及其综合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10-5611,5627.

  [11]牛朝阳,琚保军,孙永强,等.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54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15): 1298-1300.

  [12]杨碉,阳伟红,常见中医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比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 282,286

  [13]汤兴华,耳穴贴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 39.

  [14]冯润枝,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颈性眩晕60例[J]河南中医,2011,31(1): 69-70.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