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波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9.11 15:58
332 0 0

  依达拉奉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波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李 歌 王彩霞 徐晓爽

  【摘要】目的:对帕金森病(PD)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用药安全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2例伴剂末现象的PD患者(Hoehn&Yahr分级2~4级)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通过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mg依达拉~-+lOOmL生理盐水)的方式进行治疗,2次ld,连续进行2周治疗,观察12周。结果:进行治疗期间,虽然未能使UPDRSⅢ评分下降,但在开始第2—12周能显著延长“开”期时间、缩短“关”期时间,42例患者中,有28例主观感觉病情出现好转,占比66.7%: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有2例出现轻度的恶心、食欲下降情况,占比4.8%,2例出现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的现象,占比4.8%.无其他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对伴剂末现象的帕金森病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具有较高的效果,并可保证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帕金森病依达拉奉剂末现象

  中图分类号:R7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 2018 )10-0054-02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临床表现主要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等。药物治疗是PD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且有效的治疗药物为左旋多巴制剂。但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以及病程进展,药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导致剂末现象、“开一关”现象等情况的发生,常难以达到预期疗效『-罔。为此,寻找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药物配合左旋多巴进行PD的治疗,从而促使左旋多巴疗效充分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临床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对于延缓PD疾病进程、改善早期症状具有一定作用。本研究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伴剂末现象的PD患者为例,探讨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入选患者为2014年8月—2017年8月在本院被确诊并进行药物治疗的伴剂末现象的PD患者42例,所有患者为原发性病变,且符合PD的临床诊断标准。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65.2±3.1)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5±1.9)年;“开”期时间(6.6±1.8)h,“关”期时间(7.9±2.5)h:Hoehn-Yahr分级为2~4级,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Ⅲ)平均评分( 44.1+10.2)分;使用左旋多巴时间≥6个月,且服药频率至少3次ld.出现剂末现象1个月~2年;“关期”时间>2h/d(晨僵不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治疗方式知情同意并且能够正确进行家庭日记的记录。

  1.2方法: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均使用依达拉奉(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0;规格:5mUlOmg/支)30mg+lOO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2次ld,连用2周。在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期间,应避免使用尼莫地平、脑复康、甘露醇、维生素E、维生素A等对疗效可能有影响的药物。用于治疗的左旋多巴等基础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剂量在这2周内维持不变,之后根据评分情况进行用量的调整。

  1.3疗效评定:根据家庭日记,对“开”期时间在整个清醒状态的变化进行分析,在此次治疗开始前记录1次,之后在治疗后的第2周、第4周、第12周每次随访前连续进行3d记录,清醒时记录频率为0.5h/次,取平均值。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第12周使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 UPDRSⅢ)进行评分并比较。在早晨8:30~10:30自觉处于“开”期时间进行评分,且每位患者的每次评分均在同一时间点进行,并由同一研究者执行。“关”期时间(晨僵除外)变化情况也以家庭日记为参考,并在依达拉奉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每个随访时间点前连续进行3d的记录,清醒时记录频率为0.5h/次,取平均值。在此次治疗前以及治疗之后的3次随访时间点由研究者和患者对剂末现象改善率分别进行记录。

  1.4安全性评价:用药期间加强对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等实验室指标的检查,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记录。对于育龄妇女需要进行尿妊娠试验,以将妊娠者排除。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O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i±s)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z检验,并用(%)的形式表示,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UPDRSⅢ评分比较:在使用依达拉奉治疗之后的各个随访时间点的UPDRSⅢ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2.2清醒状态下的“开”、“关”期时间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之后的每个随访时间点的平均每天“开”期时间均有显著延长,且平均每天“关”期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缩短,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2.3不同随访时间点患者及研究者对PD病情变化评估结果:PD剂末效应变化情况评估采用剂末效应评估量表,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后第2周,患者对剂末效应进行评价的总改善率为85.7%,该数值明显高于研究者对患者剂末效应改善率的评价结果,两者差异显著(P<0.05)。而在治疗后的第2周以及第12周两种评价方法的剂末效应改善率评价结果之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

  2.4安全性评价:通过加强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同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进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在此次研究期间,共有2例发生轻度恶心、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占4.80/0,另有2例出现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占比4.8%,无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帕金森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态势。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随着对PD的临床研究的增多,对于PD发病机制的了解以及治疗均取得一定的进展。研究认为,导致PD的发病凶素主要有年龄老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氧化应激等,研究证明,氧自由基在PD的发病以及病情进展的诸多环节均发挥显著的作用,基于此项研究发现,近年来,如何加强对PD的抗氧化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而选择一种合适的抗氧化剂用于PD的治疗是近年来进行临床探索的一个新方向。

  依达拉奉是临床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剂以及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达到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的效果,对于使PD患者的早期症状得到改善,延缓PD病程进展具有一定的效果。本实验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对于伴剂末现象的PD患者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丙天,缪茂军,陈小武,等.长时程增强与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发病关系研究进展[Jl.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29(5):387-389.

  [2] 王强,张旺明.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疗效与机制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21(1):42-45.

  [3]叶华,杨晓凯,王耀光,等.依达拉奉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波动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0):109-112.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