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9.09.07 15:35
327 0 0

  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

  缪志锐,陈进吕,陈陆平

  【摘要】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5、8、10周的不同时段的感染控制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一6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5、8、10周时感染的控制率分别为6.00%、14.00%、24.00%、34.0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00%、26.00%、36.00%、50.OO%(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指标水平较为接近,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与相关炎症指标水平。

  【关键词】万古霉素;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感染性骨缺损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志码lA 【文章编号】1672-7878(2018)05-781-003

  在临床上,患者感染性骨缺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常采用患者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为了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评价了其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指标水平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介于44~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7士4.2)岁;其致病原因有车祸伤18例、摔伤15例、重物砸伤10例和其他伤7例。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介于42~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土4.4)岁;其致病原因有车祸伤20例、摔伤15例、重物砸伤9例和其他伤6例。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诊断均符合WHO关于《感染性骨缺损疾病的诊断标准》标准,确诊为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口,。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致病原因等资料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采用常规方法在常规麻醉下,经消毒后逐层切开皮肤后使髂前、后上棘骨板充分暴露,通过髋臼锉环钻慢速旋转,取出髂骨的骨组织,并将其制作成为不超过l mm的自体微小松质骨颗粒植骨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注射用万古霉素剂量5 mg/kg,给药速度在10 mg/min范围内。在术前为患者准备X线侧面摄片,必要情况下进行CT检查,确定患者病患部位无骨坏死的情况,同时确定骨感染发生的范围,采样标本做药敏试验合理选用万古霉素治疗,以确保感染的控制,再进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随后处理患者的骨缺损部位,对死骨、硬化骨以及周边坏死的组织进行切除,取出失效的内固定物,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1%碘伏液冲洗伤口,直到感染位置出现肉芽组织。

  1.3观察拍标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5、8和10周时的感染控制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C一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肿瘤坏死因子(TFN-a.白介素一6(IL-6)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采用均值士标准误(x+s)表示,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f检验或Z检验,P< 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段后感染控制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5、8和10周时的感染控制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段后感染控制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段后感染控制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段后感染控制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测得值比较 3 讨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炎症因子(白细胞计数、CRP、ESR、TFN-叭11-6水平测得值明优于对照 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测 管骨瓣、皮质骨、松质骨等等,其中松质骨的排斥反应比较低,有多种方式促进新骨生存,如骨发生、骨得值,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测得值比较(妊s)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测得值比较(妊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本文的研究(表1)中,采用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观察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在治疗1、5、8和10周后的感染控制率分别为14%、26%、36%和50%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0%、4.00%、24.00%和34.00%(P<0.05).。这与李亮等报道”1的结果相接近。表2数据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ESR、CRP、IL-6、白细胞计数以及TFN-a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采用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联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熊健斌,孙宏志,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5 ,25(2):346-348.

  [2]李志远,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及骨不 连的临床研究[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2.

  [3]吴洪坤,张富田,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6,10(29):149-150. .

  [4]周岳,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试验研究[J].宁夏(1):1092-1094.

  [5]李亮,杨海波.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纳米人工骨修复材料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5 ,37(15):147-149.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