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致病菌的分布与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019.09.06 13:49
265 0 0

  9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致病菌的分布与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赵丽丽崔庆丽崔利娟焦凤萍

  【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致病菌的分布与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一2017年10月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96例资料,分析其化疗后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类型,以及对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和皮肤软组织等部位;主要感染病原茵为革兰阴性茵、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治疗主要采用广谱抗菌药物;经相关性分析结果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感染发生率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呈负相关(P< 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及皮肤软组织等部位易受病原菌感染;应积极控制易感因素,根据感染病原菌类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感染致病茵;白细胞计数

  【中图分类号】R 9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878(2018)05-815-003

  恶性肿瘤是由于机体细胞丧失正常调控功能、过度增殖引起的疾病,其病灶呈浸润性增长且生长迅速,易发生脏器或淋巴结转移,临床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和贫血等症状,晚期可发展为恶液质,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化疗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采用药物清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以达到促进肿瘤细胞分化和抑制其增殖的目的。然而,化疗对患者机体正常细胞及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损伤,影响其自身免疫功能,因此化疗后患者极易发生感染,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加重患者病情,严重时可致死”。为探索有效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预后方法,笔者分析了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致病菌的分布与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96例资料,其中患者(男51例,女45例)年龄介于39~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9士9.67)岁其肿瘤类型为乳腺癌的9例、胃癌的12例、肺癌的9例、肝癌的10例、胰腺癌的7例、结直肠癌的15例、食道癌的6例、鼻咽癌的5例、黑色素瘤的2例、官颈癌的7例、急性白血病的5例和恶性淋巴瘤的9例。分析其化疗后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茵类型,以及对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

  1.2 方法

  1.2.1化疗治疗96例患者资料中,均给予常规化疗治疗,化疗药物为: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地塞米松、卡培他滨、环磷酰胺、顺铂、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等抗肿瘤治疗。

  1.2.2抗感染治疗96例患者的感染症状,采用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若其临床症状改善则继续治疗,若其临床症状无改善则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调整抗菌药物治疗。

  1.2.3 病原菌鉴定采用微生物学方法检测菌种,首先将血液标本接种于血培养皿,置入BACTEC9050血培养仪(BD公司提供)进行菌种鉴定,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2.4 支持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对症治疗:贫血患者给予输血治疗;低蛋白患者给予白蛋白及血浆治疗,必要时可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

  1.3观察拍标

  观察指标,分析患者抗肿瘤治疗后感染发生部位、感染病原菌类型的百分率差异,以及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对感染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采用均值土标准误(王土J)表示,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Z检验或f检验,P< 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

  9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和皮肤软组织等,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高(占48.96%),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占21.88%)。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部位感染发生率,见表1。

  表1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行,%)

 表1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行,%)

  2.2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病原酋的种粪

  9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3.54%,即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茵、鲍曼不动杆菌、克雷伯菌等;其次为真菌占19.79%,即热带假丝酵母菌及白色假丝酵母菌;革兰阳性菌居第3位占16.67%,即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病原菌种类,见表2。

  表2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病原菌的种类与发生率

 表2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病原菌的种类与发生率

  2.3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治疗

  9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部位的感染,均采用静脉给药治疗7d。所用抗菌药物种类,主要为: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第3代头孢菌素类及其他抗真菌药物。

  抗茵药物联用方式,采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的31例(占32.29%),采用2种抗茵药物联用治疗的35例(占36.46%),采用3种抗菌药物联用治疗的30例(占31.25%)。

  2.4 化疗后感染的发生与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发生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呈负相关性(P<0.05)。化疗后感染的发生与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见表3。

  表3化疗后感染的发生与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胛,%)

  表3化疗后感染的发生与白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胛,%)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主要病机为脾胃功能紊乱导致清浊相干。恶性肿瘤患者多有气血不足、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匮乏,久而生病,因病致虚,形成恶性循环,加之机体正气不足,无法抵御外邪侵袭,导致患者体内邪盛正衰,故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多表现为气血亏虚症口,。恶性肿瘤患者长期受疾病侵袭,自身免疫功能较低,化疗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有效地控制肿瘤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化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患者正常细胞亦能造成一定损伤,致患者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而更易发生感染。

  本文表1数据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及消化道,其原因为感染病原茵可经空气传播,化疗后患者的呼吸道细菌清除能力受损,且患者口腔菌群失调,增大了病原菌入侵的机率,加之陪护及探访人员数量增多致病房内病原菌量增多,增加了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发生机率。因此,医护人员需维护病房卫生,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例次,控制易感因素,预防感染发生。化疗不仅对患者免疫功能造成严重损伤,而且对其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导致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病原菌得以在机体内繁殖,终引发感染H1。表3数据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发生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呈负相关(P<0.05)。因此,对于感染较严重患者在给予其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提高其白细胞计数值,并配合给予其杀菌药物,以达到更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目的。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根据患者感染病原茵类型来合理选药。表2数据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病原茵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3.54%,其次为真菌占19.79%,革兰阳性茵居第3位占16.67%,革兰阴性茵对头孢菌素类抗茵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但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其敏感性较高,真菌感染通常发生于患者的黏膜、皮肤中,治疗过程中需谨慎选药,以避免引起茵群失调一。

  本文分析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患者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及皮肤软组织等部位易受病原菌感染;应注意控制易感因素,根据感染病原菌类型合理选用抗茵药物。

  参考文献

  [1]李桃,龚光明,徐俊炜.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临床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2):5178-5180.

  [2]吴孝雄,朱世杰,从癌邪理论探讨恶性肿瘤病因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430-2432.

  [3]战淑彩.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医院感染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18-19.

  [4]卢朝晖,韩慧芳.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机及临床治疗分析[J]河北医药,2015,37(16):2460-2462.

  [5]蒋建清,饶媚,陈东风,等.我院抗菌药物用量与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相关性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2):117-121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