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中外周动脉采血的应用分析

2019.08.26 14:20
427 0 0

  新生儿护理中外周动脉采血的应用分析

  嵇文丽

  【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外周动脉采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7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法,对照组采用股静脉穿刺法,比较两组患儿一次采血成功率、疼痛程度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中采血一次成功率为90.0%,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72.5%,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采血中、采血后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7.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应用外周动脉采血法,一次采血成功率较高,且能减轻患儿采血后的疼痛,采血后并发症发生率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外周动脉采血;股静脉穿刺法;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 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 6411(2018)28 - 0112 - 02

  由于新生儿身体发育未完善,其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易患病,而患病的新生儿往往需要采血进行相关检查。在对新生儿进行采血检查时,采血难度较大、遇到问题也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新生儿血管细小且充盈度较差。此外,动脉穿刺可能会引发感染、局部血肿和疼痛,这对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找到更加安全简单可行的护理方法,对新生儿采血尤为重要。外周动脉采血是通过除心血管和脑血管以外的躯干、四肢血管进行采血的方法,目前该采血法在临床上逐渐开展起来。本研究选取本科收治的80位新生儿对其进行外周动脉采血和股静脉穿刺采血,并对其进行临床护理效果对比,比较二者的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选取本科在2017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凡= 40)及对照组(n=40)。其中,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7—20 d之间,平均年龄(11.9±4.7)d;体重2445~3165 g,平均(2375.5 +264.7)g;呼吸系统疾病11例,颅内出血9例,缺血缺氧性脑病9例,肺炎9例,败血症2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8—21d,平均年龄(12.1±4.5)d;体重2501~3160 g,平均(2280.5±264.7)g;缺血缺氧性脑病12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颅内出血9例,肺炎8例,败血症1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体重、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股静脉穿刺法采血。选取患儿的腹股沟中点到收肌结节2/3位置的体表投射影,股动脉搏动可以在此位置触及,但应注意股静脉穿刺采血穿刺点位于股动脉内侧0.5crn处。穿刺采血过程中,保持患儿双腿蛙状分开状态,暴露穿刺点的腹股沟区域,穿刺点周围常规消毒,护理工作人员一手固定患儿采血侧下肢,另一只手垂直刺入穿刺点,向上提并抽吸血液后停止提针,一边观察患儿的情况,一般观察抽血的情况,如血管中的血量达到要求后,立即拔针,并采用医用棉签局部按压止血。

  1.2.2观察组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法采血。患儿取平卧位,一名医护人员将患儿肘关节托起。患儿手臂动脉使用右手指腹进行触摸,确定位置及动脉走向后,找出穿刺点。对患儿穿刺点进行消毒,同时操作人员对双手进行常规消毒。采血过程中,一边观察回血情况,一边观察患儿出血情况。抽血成功之后,护理人员使用医用棉签对穿刺点进行按压,时间约5 min。经确认无出血,松开棉签。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儿一次采血成功率。一次采血成功定义为一次抽出动脉血量为0.5~1 ml,一次采血失败定义为未抽出动脉血或一次穿刺误抽出静脉血。②新生儿疼痛反应评估。采用疼痛量表( NIPS)‘3 3进行评定。该量表由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操作性疼痛,适用于6周龄以下的新生儿,量表由6个维度组成,包括面部表情、哭、呼吸模式、手臂,腿、状态唤醒,总得分范围从O—7。③观察两组患儿采血完后的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i±s)表示,采用≠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采血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采血成功率比较

 

 表1 两组患儿采血成功率比较

  2.2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情况两组患者采血前的NI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采血中,观察组患儿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观察组患儿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分,x+s)

 

表2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分,x+s)

  2.3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3)

  表3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表3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3讨论

  新生儿不仅在疾病状态下需要进行采血检查,正常的身体检查也需要进行采血检查,可见采血检查在新生儿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1。由于新生儿血管解剖较为特殊,故采血的成功率及采血后出现的并发症一直困扰着临床护理人员。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股静脉穿刺法,其采血成功因素主要取决于护理人员经验及手感。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肥胖新生儿的股动脉搏动不强,采血过程中极易误穿动脉;此外,该穿刺法在操作时,对新生儿体位要求较高[6];此采血方式在采血过程中由于极易出现出血慢、时间长,溶血及凝血状况,对检查结果易产生误差,还有可能会破坏静脉血管,影响静脉输液,致使患儿痛苦增加[4];又因股静脉位置深,穿刺难度加大,会降低一次采血成功率,若多次穿刺,可能会造成血管损伤,诱发血栓形成;股静脉作为一个重要的大血管,若穿刺不当况,易引发血肿,因此,采血难度大大的增加。而外周动脉采血法操作简单,穿刺位置更容易观察到,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外周动脉采血法的优势,可以增加一次采血的成功率,减少患儿在采血过程中的疼痛。但是,尽管减轻了疼痛,患儿在采血过程中的NIPS评分依然较高。

  综上,外周动脉采血的安全性较高,缓解疼痛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一种代替股静脉穿刺法给患儿采血,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波.两种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方法的效果比较[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21(1):75- 76.

  [2]王慕卿,郑少梅,冯娜娜.2种桡动脉采血方法对新生儿疼痛影响的比较[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23(9):124 - 126.

  [3]孙绕,赵文宇,郝泉水,等.中文儿科临床试验疼痛评价量表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3,8(3):186-191.

  [4]吴玉婷,朱静.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2):6247 - 6248.

  [5] HiW Z,Mrkvicka J,Rezniczek GA,et al.Accuracy of intrapar-tum fetal blood gas analysis by scalp sampling: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Medicine(Baltimore),2017, 96( 49): e8839.

  [6]覃应莲,股静脉穿刺法在新生儿病房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 15):118 - 119.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