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尿激酶不同间歇溶栓方法应用于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效果比较

2019.08.23 10:15
1410 0 0

  不同浓度尿激酶不同间歇溶栓方法应用于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效果比较

  赵连英周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尿激酶不同间歇溶栓方法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PICC导管堵塞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单双号随机等分为A组和B组。A组使用5000 U/ml尿激酶配置液+“三通一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治疗,B组使用10 000 U/ml尿激酶配置液+“注射器一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效果、凝血功能、护士操作难度与手疲劳程度。结果B组导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组(P<0.05);导管再通时间、耗材费用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PT、APTT、FIB含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操作难度、手疲劳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对于PICC导管堵塞患者,选择10 000 U/ml尿激酶与“注射器一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方案,有助于提高导管再通率,缩短导管再通时间,降低耗材费用,增强护士操作舍F适感。

  【关键词】PICC;导管堵塞;尿激酶;间歇溶栓

  doi:10. 3969/j.issn.1672 - 9676. 2018.17. 047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PICC)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置管技术,广泛应用于需长期经静脉输液、胃肠外营养支持、化疗等患者的治疗中,但也易发生导管堵塞、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相关文献报道,导管堵塞率约为21. 3%,而不同置管患者导管堵塞率差异很大‘2。纠。尿激酶溶栓治疗是疏通血栓性导管堵塞的主要方法,但尿激酶使用剂量、溶栓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规定‘引。目前文献研究多集中于不同尿激酶剂量的研究,少有不同剂量尿激酶在不同溶栓方法中的比较。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不同浓度尿激酶不同间歇溶栓方法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PICC导管堵塞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导管内血栓形成诊断标准,且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2)年龄20—85岁。(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者。(2)近期外科手术者。(3)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4)导管内血栓形成大于1周者。根据病历单双号随机等分为A组、B组各48例,其中A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2~ 83岁,平均(59. 45土12. 45)岁;导管类别:耐高压导管28例,瓣膜导管20例。B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5~ 85岁,平均(60. 61±13.26)岁,导管类别:耐高压导管27例,瓣膜导管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A组使用5000 U/ml尿激酶配置液行“三通一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治疗:取PICC三通导管,导管尾端连接三通直臂,三通另一直臂连接尿激酶注射器,三通侧臂连接生理盐水注射器。首先连通导管与侧臂,回抽盐水注射器活塞约5 ml连通三通两直臂,尿激酶因导管负压作用吸入少量。连续10次,间隔20 min,再次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导管再通。(2)B组使用10 000 U/ml尿激酶配置液行“注射器一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治疗:取PICC导管,导管尾端连接尿激酶注射器,回抽注射器活塞约5 ml,尿激酶因导管内负压被吸入少量,反复10次,间隔20 min,继续重复上述动作,直至导管相通。

  1.3观察指标(1)溶栓效果。包括导管再通率、再迎时间、耗材费用;再通评价评价标准参照、Cynthia等文献拟定,采用10 ml注射器可回抽到血液(3 ml/3 s),同时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血栓明显减少或消失,如果超过8h仍未再通,则提示溶栓再通失败。(2)凝血功能。治疗前,再通后,采集患荐窄腹静脉血,采用日本希森美康CA - 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3)操作难度与手疲劳程度。参照乔爱珍等‘5 3文献资料评定护士操作难度与手疲劳程度,均采用l~5分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操作难度越大,手疲劳感越强。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f或£’检验或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疋2检验。检验水准仅=0. 05。

  2结果

  2.1溶栓效果B组导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导管再通时间、耗材费用均明显低于A组(P均<0. 05)。见表1。

  表1 两组PICC导管堵塞患者溶栓效果比较

  

表1 两组PICC导管堵塞患者溶栓效果比较

  注:1)为X2值,2)为u值,3)为£值

  2.2凝血功能治疗前,再通后,两组患者血清PT,APTT,FIB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PICC导管堵塞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z±sl

  

 表2两组PICC导管堵塞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z±sl

  注:两组治疗前、再通后PT,APTT,FIB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操作难度与手疲劳程度B组操作难度、手疲劳程度评 置管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报道,“注射器一负压吸引法”间歇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3。 溶栓治疗可明显减少导管再通时间,降低耗材费用,提高护士

  表3两组护士操作难度及手疲劳程度评分比较(分,z±s) 

 

表3两组护士操作难度及手疲劳程度评分比较(分,z±s)

  3讨论

  PICC置管是静脉输液的有效途径,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长期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及刺激局部组织,保护外周血管,但易发生导管堵塞与继发性感染的风险,影响患者输液治疗。导管堵塞分为血栓性堵塞、非血栓性堵塞两种,其中血栓性堵塞超过600/0‘引,发生原因很多,如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导管选择不当、输注药物浓度、溶栓方法、置管护理等。尿激酶是从人尿中提取经肾脏分泌的胰蛋白样丝氨酸蛋白酶,能竞争性作用于纤溶酶形成纤溶酶,降解血栓中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凝块,促进血栓溶解。但目前尿激酶导管溶栓治疗尚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美国肾脏基金会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 K/DOQI)推荐浓度为5000 U/ml,但临床发现溶栓成功率在50%左右,复发率高达30%。尿激酶为临床常用血栓溶解用药,其溶栓效果与剂量呈明显依赖性关系。动物试验证明,实验兔肺血栓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尿激酶应用剂量与溶栓成功率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即随着尿激酶剂量的增强(10 000—4000 IU/kg),溶栓成功率为线性上升趋势(52.47%~68.30%)。薛萍等[91研究认为,20 000 U/ml尿激酶溶栓成功率96. 6%明显高于5000 U/ml尿激酶导管溶栓成功率85. 40'/0,导管再通时间( 66.5±4.2)min明显短于5000 U/ml组(98.7±2.9)min。也有学者担心增加尿激酶浓度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lo]。本文研究中,B组导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组,导管再通时间明显短于A组,耗材费用明显少于A组,且各组间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10 000 U/ml浓度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值得肯定。

  “三通一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治疗是临床常用疏通PICC导管堵塞的方法,但旋转三通阀、注射器活塞固定等操作均可能造成负压分散与减少,影响溶栓治疗效果,而且操作相对复杂,易发生三通阀转向错误。“注射器一负压吸引法”采用注射器抽吸形成负压,通过快速回放活塞,不会造成负压减少,可直接把尿激酶吸入导管内,预防尿激酶与血栓残渣进入患者体内。乔爱珍等‘5 3通过对52例血栓性完全堵塞PICC法应用于不同浓度尿激酶的比较中,结果表明,B组导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组,导管再通时间明显短于A组,耗材费用均明显低于A组,操作难度、手疲劳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所得结论也支持上述文献观点。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PICC导管堵塞患者,选择10 000 U/ml尿激酶与“注射器一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方案,有助于提高导管再通率,缩短导管再通时间,降低耗材费用,增强护士操作舒适感。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缺乏对不同浓度尿激酶不同间歇溶栓方法可能产生并发症的比较,这有待于后续研究中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Flores Moreno M,Pueblaa Bedoy KS,Ojeda Stinchez A,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mplications that required the removal of pe- 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a tertiary pediatric hospital[J].Bol Med Hosp Infant Mex,2017 ,74(4):289 - 294.

  [2] 徐文静,刘德干,翟晨彤,乳腺癌患者携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诊治[J].山东医药,2015,55 (1):54 - 55.

  [3] Bradford NK,Edwards RM,Chan RJ. Heparin versus 0.9% sodium chloride intermittent fluahing for the prevention of occlusion in long term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J].Cochrane Database syst ,2016( 59):51 - 59.

  [4]冯丽娟,童瑾,孙杉杉,等,抗高压PICC导管在静脉团注中的应用与管理[J].护理研究,2015,29( 24):2989 - 2991.

  [5]乔爱珍,陈玉静,马威,等,两种尿激酶间歇溶栓法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 22):2718 - 2721。

  [6] Chopra V,Kaatz S,Grant P,et al.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Following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Exchange: an A- nalyaia of 23 ,000 Hospitalized Patients『J].Am J Med,2018 ,131(6):651 -660.

  [7] 王务萍,张丽萍,不同浓度尿激酶对恶性血液病患者PICC堵管通管率比较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 16):1501 - 1503.

  [8] 张正光,肖成祖,胡显文,等.国产人尿激酶的药效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41(10):1024 -1029.

  [9] 薛萍,王正芳.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血栓性堵管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155 -156.

  [10]卓瑞燕,李巧云,林春,小剂量尿激酶等量置换法疏通新生儿 PICC血栓堵管的探讨[J].海峡药学,2016,28(1):156.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