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2019.10.28 10:41
373 0 0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刘相玉1 李进2

  (1河南省淮阳县中医院内科淮阳4667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脑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81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效果、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有助于提高完全栓塞率,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关键词:脑动脉瘤;支架;弹簧圈栓塞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8.09.053

  脑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异常扩张导致的瘤状病变,0.2%~7.9%的患者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了病残病死率[1]。据报道[2],脑动脉瘤病残率高达50%左右,病死率仅次于脑梗死与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弹簧圈栓塞治疗仍为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难以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等复杂的脑动脉瘤,且复发率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学者指出[3],当血流能够通过的支架网孔面积与支架金属网格所围成的菱形面积之比值小于0.6时,可使流经支架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衰减,促进血栓形成,减少预后复发。本研究旨在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脑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81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5.70t 8.10)岁;Hunt-Hess分级:I级17例,II级15例,III级8例。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90±8.30)岁;Hunt-Hess分级:I级18例,II级16例,III级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4]中脑动脉瘤诊断标准;无凝血禁忌。(2)排除标准:脑动静脉瘘、脑血管畸形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处于严重昏迷状态或无法进行介入栓塞术治疗者;颅内出现大量血肿需开颅清除血肿者:合并传染性疾病或严重精神疾病者;无法耐受手术者;外伤型动脉瘤或多发动脉瘤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前3d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接受全麻气管插管,股动脉穿刺进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大小、形状、部位、指向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并测量动脉瘤大小及瘤颈宽度。放置指引导管,取适宜型号的Neuroform自膨胀支架,以半释放技术逐渐释放,支架释放位置根据输送导管头端标志判断,至动脉瘤颈附近停止释放。支架保护下选择弹簧圈逐渐依次填塞动脉瘤,直至瘤腔被致密填塞,再对支架完全释放,若弹簧圈所遇阻力较大可终止栓塞。血管造影复查证实弹簧圈位于动脉瘤腔内后,以电解的方式释放弹簧圈。术毕拔除导管鞘,采用血管封堵器闭合股动脉。

  1.3.2对照组 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全麻,术中全身肝素化,经右侧股动脉将导引导管(6F)置入动脉鞘,实施造影,通过微导丝导引在路图显示下超选动脉瘤腔,调整微导管头端,使其置于动脉瘤腔内的近端1/3处,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选择合适规格的弹簧圈填塞动脉瘤。

  1.4观察指标与标准 (1)术后6个月行血管造影,比较两组栓塞效果。完全栓塞:瘤颈、瘤体不显影,栓塞程度100%;次全栓塞:血管造影显示仍有部分对比剂可进入瘤体或瘤颈,栓塞程度为80%~95%:部分栓塞:大部分瘤体显影,栓塞程度不足80%[5]。(2)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BD评估两组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6]。(3)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4)术后1年,统计两组复发率。

  1.5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栓塞效果比较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l。

  表1 两组栓塞效果比较[例(%)]

    组别

    n

    部分栓塞

    次全栓塞

    完全栓塞

    观察组

    41

    1  (2.44)

    5  (12.20)

    35  (85.36)

    对照组

    40

    4  (10.00)

    10  (25.00)

    26  (65.00)

    x2

    P

    O.906

    0.341

  2.200

  O.138

  4.516

  0.034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n

  血管痉挛

急性血栓

脑梗死

  总发生

  观察组

  41

  l  (2.44)

  l  (2.44)

  o(o.oo)

  2“.88)

  对照组

  40

  1(2.50)

  2  (5.00)

  1  (2.50)

  4(10.00)

  )(2

  P

  O.208

  0.649

  2.3两组BI评分比较手术前,两组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两组BI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n

    手术前

  术后6个月

    观察组

    41

    63.40±2.13

    86.89士2.67

    对照组

    40

    63.30t  2.21

    75.lOt  2.43

    f

    0.207

    20.769

    P

    O.836

    0.000

  2.4两组复发率比较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l例,复发率为2.44% (1/41);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20.00% (8/40)。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z--4.669,~0.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脑动脉瘤首选治疗方案。但部分脑动脉瘤患者瘤颈较宽,仅采用弹簧圈栓塞,存在弹簧圈脱出或移位风险,无法达到完全栓塞效果,且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分支血管或载瘤动脉闭塞等严重并发症,不利于预后康复m。张扬等[8]学者研究指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可弥补单纯弹簧圈栓塞的不足,扩大适用范围,提高致密栓塞率,保护载瘤动脉,且术后复发率仅为5.71%。

  本研究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结果显示: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可显著提高栓塞效果,降低预后复发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支架的加入并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在于:(1)术中支架的释放扩大了瘤颈口金属覆盖率,可有效阻止弹簧圈移位,使其致密栓塞动脉瘤}提高完全栓塞率,为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奠定坚实基础;(2)加入支架后,血流通过支架网孔流出或流入动脉瘤时,可改变瘤内的涡流为层流,促进瘤颈口部位血管内皮纤维化,改变患者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促使血栓形成,重建血管,从而减少术后复发风险,同时可稳定微导管,为血管内膜生长提供物质平台,并分割动脉瘤瘤颈,有助于更致密填塞动脉瘤。但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需进行三维成像检查,测量患者载瘤动脉近远端直径,依据所测直径选取适宜大小的支架,一般有效长度需超过瘤颈宽度,释放后支架两端至少超过动脉瘤颈;(2)依据载瘤动脉三维图像适当塑形支架导丝,使支架导丝顺应载瘤动脉弯度,避免支架导丝刺破血管壁;(3)术后密切关注患者血小板变化及血栓形成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征象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脑动脉瘤患者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明陶,冯政哲,方亦斌,等,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瘸的Meta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1):17-24

  [2]龚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JJ.医疗装备,2017,30(20):73-74

  [3]冀方愿,宋英,杨新健.LVIS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J].LIJ东医药,2017,57(11):1-3

  [4]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IJ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93(11}3093-3103

  [5]I承恩,孙成建,张伟,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5):488-490

  [6]I鹏,林涛,车海江,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1):69-72

  [7]侯青,徐跃峤,程玮涛,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l3(5):262-265

  [8]张扬,余舰,晁迎九,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8):473-475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