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措施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患者依从性研究

2019.10.10 16:45
364 1 0

  综合措施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患者依从性研究

  李向红鲁发芸靳青黄樱 胡小荣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措施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依从性影响,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本院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措施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紧张恐惧程度: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治疗前及治疗3次后依从性及疗程完成次数。疗程结束后调查患者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满意度。结果经过综合措施干预后,研究组紧张恐惧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问题部分低于对照组:依从性及疗程完成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措施干预能减轻患者焦虑恐惧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减轻或控制患者精神症状,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精神障碍疾病;无抽搐电休克:心理状态;依从性;综合措施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 2018) 30-0135-05

  近年来,精神障碍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5年4月重庆晨网报道,我国精神障碍疾病发病率已高达17.50/0,其中重型精神病发病率高达1% ,2016年云南省玉溪市累计确诊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0 100人,发病率4.7%。。精神障碍疾病复发率,致残率高,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是临床精神科治疗的难题[1]。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利用现代麻醉技术,使患者在安睡和肌肉完全松弛的状态下,应用多功能、多参数监测技术接受电休克治疗。具有适应证广、起效快、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患者无恐惧感和痛苦感的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患者及家属对MECT治疗方法不了解或误解,认为是“电击”,担心会使人变傻,损伤大脑和智力,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使依从性降低。本院应用综合措施干预的方法对精神片区100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障碍住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 32.94+12.95)岁;病程1周-14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2)符合无抽搐电休克适应证范围:①抑郁,尤其是重度抑郁,有强烈自杀念头、自条行为患者。②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如木僵、违拗、缄默、拒食患者。③精神运动性兴奋,如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群紧张症状群。④药物难以控制的精神障碍患者。

  1.3排除标准排除MECT治疗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肿瘤、癫痫、严重脑血管疾病等。(2)严重躯体合并症,如肝、肾、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患。(3)全身感染性疾患或体温在37.5℃以上者,严重骨关节病、视网膜脱落、青光眼。(4) 60岁以上老人,12岁以下儿童,妊娠期哺乳期患者及身体极度虚弱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MECT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床旁护理、生活护理、一般健康教育等。研究组在无抽搐电休克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措施干预,干预时间1个月。

  1.4.1治疗前集体健康宣教:集体授课,10-15人一组,1次/周,30-40分钟/次,共3周。应用电脑、网络等先进的传播媒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举办专题讲座,编制无抽搐电休克健康教育手册,发放宣传资料。

  1.4.1.1入院初期患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往往缺乏自知力和自控能力,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很好配合健康教育,接受教育效果差,主要督促患者配合各种检查和常规治疗、生活自理为主。

  1.4.1.2治疗3次后患者精神症状基本得到控制,部分自知力恢复,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健康宣教。如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解无抽搐电休克优点、治疗方法、效果、不良反应、安全性等。

  1.4.1.3现身说法让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效果好,认知功能恢复、不良反应少的患者分享治疗的感受和体验,让其他患者从别人身上看到希望,增强治疗信心。

  1.4.1.4研究组 于治疗前一天下午由麻醉科无抽搐电休克专职护士带患者及家属到会客室进行术前心理指导,讲解治疗原理、麻醉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参观无抽搐电休克室环境,让患者尽快熟悉新环境,消除陌生感。

  1.4.2团体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护理5-8人一组,1次/周,60分钟/次。由心理治疗师和2名经过培训的主管护师负责。讲解有关团体心理治疗的知识。

  1.4.2.1介绍患者相互认识,鼓励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医务人员一起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

  1.4.2.2将病情、临床症状相同的患者和家属集中在一起,讲解所患疾病知识,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无抽搐电休克原理、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介绍渐进性肌肉放松、呼吸放松、冥想训练方法并指导训练。对个别心理问题较多的患者进行个别心理护理:指导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放松训练。互动游戏击鼓传花、老鹰抓小鸡等,以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1.4.2.3对有自知力的患者,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3次后召集患者及家属分享治疗后的感受,请家属陈述患者治疗后的变化,如精神症状是否减轻或缓解,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

  1.4.2.4把出现相同不良反应的患者集中在一起,给予针对性心理指导,消除他们的顾虑和担扰。

  1.4.2.5疗程结束后收集患者和家属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的反馈。

  1.4.3集体音乐治疗 每次th,随疗程的结束而终止。每周二、四、六带患者到康复中心参加音乐治疗。

  1.4.3.1治疗前进行5 min音乐放松静坐训练。

  1.4.3.2听音乐选择以放松为主的音乐(如古筝太极、禅院钟声)约20 min,3次/周。然后根据患者喜好选择音乐,兴奋状态为主的选择节奏舒缓、格调优雅的轻音乐。抑郁为主的患者选择轻松欢快、热情奔放音乐,组织患者讨论对聆听音乐后的感受。

  1.4.3.3 自由活动时间40 min,3次/周。唱卡拉OK,患者根据兴趣爱好点歌,让患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治疗结束组织患者讨论唱卡拉OK后的感受。如饮食、睡眠、精神症状是否减轻或缓解,情绪是否得以放松。

  1.4.3.4跟随钢琴老师集体学唱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0-45人/组,星期四上午09:00-10:00,下午14:00-15:00,1次/周,60分钟/次。如感恩的心,抚仙湖恋歌、太湖美等。优美的钢琴曲,深情舒缓,仿佛是在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悲伤之后得到解脱升华。

  1.4.4放松训练3次/周,每次30 min。指导患者深深吸气,慢慢呼气,感受腹部涨落的感觉。从手部开始,跟随指导语,依次进行全身各个肌肉群的先紧后松的练习,让患者感受紧张与放松的差别。让患者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冥想训练主要是引导患者想象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或场景,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1.4.5家庭及社会支持建立家属微信群,定期发放信息。要求家属每周来医院探望患者,让患者感到亲情的温暖。利用媒体、报纸等方式,宣传精神卫生政策,呼吁社会对精神障碍疾病这个特殊弱势群体的关注,了解患者的痛苦,不岐视他们,对符合民政、残联救助患者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

  l.5评价标准

  1.5.1配合程度指标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紧张恐惧程度分为三级.0级:治疗过程中无不适、紧张和恐惧感:I级:治疗过程中有轻微不适、恐惧感,但不回避治疗;Ⅱ级:治疗过程中有不适,恐惧感,并试图回避治疗;Ⅲ级:治疗过程中有明显不适,有强烈紧张和恐惧感,尽力回避治疗,需医生护士协助才能继续治疗[7]。分级越高,紧张恐惧程度越明显。

  1.5.2患者心理问卷调查表在行无抽搐电休克第1次治疗前及治疗3次后完成患者心理问卷调查。采用自编心理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各条目均为有和无的分类资料,在患者行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1天及治疗3次后独立填写,时间10 min内完成,当场回收进行分析。包括11个条目,分析比较两组存在的心理问题。

  l.5.3依从性调查部分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由护士完成。分别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及治疗3次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两方面,分别计对治疗的依从性及疗程次数。无抽搐电休克疗程8次,不依从的标准:不依从的计算方法:不从率=(不依从患者数/50)×100%,依从率=(50-不依从患者数)/50x100u/o。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依从:近1个月内取消1次或1次以上[2]。

  1.5.4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干预1个月疗程结束后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4个等级,共有10个项目,“满意”10分,“基本满意”计8分“一般满意”计6分,“不满意”计3分。以90分以上的为非常“满意”,81-90分的为“基本满意”,71- 80分的为“一般满意”,61-70分的为“不满意”。

  1.6测试方法在患者及家属签知情同意后开始调查,南从事精神科10年以上主管护师(二级心理咨询师)2人负责测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文化程度较差的患者给予逐条解释,自行填写,独立完成,不配合的患者采用观察与询问相接合的方法。结果由一名中级心理治疗师进行评价。

  1.7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计量资料使用成组£检验、分类资料使用X2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及单项有序分类资料使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以a<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般资料比较两组基线水平相同,见表1。

  表1一般资料比较n


  性别

  民族


婚否


    年龄


    学历



症状分类


  组别

 

 

男   女

 

汉   少

 

未婚

 

已婚

 

离异

 

  (岁,哥±s)

 

小学

 

初中高中/中专

 

专/本聃

 

  自杀

 

兴奋木僵

 

妄想

  对照组

  23   27

  44   6

    28

    19

    3

31.02+12.79

    6

    14     18

    12

    27

    11     2

    10

    研究组

    19   31

    48   2

    20

    23

    7

35.30+12.52

  2

  23     15

    10

    18

    19     3

    10

    X2/t值

    0.657

    2.174


 3.314


    1.691


    4.759



    4.133


    尸值

    0.418

    0.140

  0.191

    0.094

    0.206

    0.247

  2.2两组治疗过程中紧张恐惧程度比较,见表2。

  2.3脱落率比较对照组1例家属担心对孩子大脑造成影响,治疗一次退出试验。研究组1例因麻醉后呼吸不停止,面、颈部皮肤出现过敏反应退出试验。

  2.4两组治疗前后心理问题比较,见表3。

  表2两组治疗过程中紧张恐惧程度比较n

    组别

    n

  0级

  I级   Ⅱ级

  Ⅲ级

  对照组

    50

    15

    25     8

    2

    研究组

    50

    36

    11     2

    l

    Z值



    -  3.849


    P值

    0.000

  表3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心理问题比较凡

  治疗前               治疗后           心理问题

  对照组( 50)研究组(50) X2值  P值   对照组(50)研究组( 50)X2值  P值

  对治疗有恐惧感 2931 0.167 0.683 20 7 8.574 0.003

  缺乏自知力 3034 0.694 0.405 20 31 4.842' 0.028

  担心电击对身体不利 3032 0.170 0.680 22 15 2.102 0.147

  担心损伤大脑 3228 0.667 0.414 26 15 5.002 0.025

  担心变傻 4635 7.862 0.005 34 11 21.374 0.001

  担心麻醉意外 4539 2.679 0.102 31 21 4.006 0.045

  担心电触死 1210 0.233 0.629 9 4 2.210 0.137

  担心不良反应 813 1.507 0.220 3 0 3.093 0.079

  担心疗效 2730 0.367 0.545 15 10 1.333 0.248

  缺少家庭支持 2122 0.041 0.840 12 8 1.000 0.317

  担心增加经济负担 1924 1.020 0.313 10 11 0.060 0.806

  2.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次后依从性及治疗次数比较,见表4。

  表4两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次数比较凡(%)


    项目

 

对照组

 

(n=50)

  研究组

 

  (n=50)

 

  X2值

 

 

  P值

 

  第1次治疗前依从

    不依从

33(  66)

17  ( 34)

43(  86)

   7  ( 14)

  5.482

 

  0.019

 

  第3次治疗后依从

    不依从

 40(  80)

 10(  20)

  47(  94)

    3(6)

  4.332

 

  0.037

 

  治疗次数     <8

 

    >8

    19

 

    31

    10

 

    40

 

  3.934

 

 

  0.047


  2.6两组满意度比较见表5。

  表5疗程结束后两组满意度比较n(%)

  组别

  n

  满意

  基本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对照组

  50

    9(18)

    31(  62)

    5(10)

  5(10)

  研究组

  50

  45(  90)

    3(6)

    0

    2(4)

    Z值



    -7.009



  P值

    0.000

  3讨论

  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服从和配合程度,精神患者在发病期由于自知力丧失往往拒绝治疗和住院,直接影响其疗效。依从性提高能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有效控制患者症状和改善病情。无抽搐电休克是目前治疗精神障碍疾病。有效的方法。虽然无抽搐电休克具有适应证广、起效快、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优点,但部分患者仍可出现记忆减退、头痛、烦躁、全身酸痛等不良反应,另外患者及家属对无抽搐电休克_『解不多或误解,常常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也是导致拒绝治疗的主要原冈[3-4]。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用综合措施干预,取得良好较果。

  3.1综合措施干预减轻了患者治疗前焦虑恐惧情绪表2研究结果昆示:实施综合措施干预后,研究组治疗前紧张焦虑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患者对无抽搐电休克相关知识的缺乏,首次治疗的患者和家属对无抽搐电休克了解更少,加上社会上对无抽搐电休克误解,故对治疗普遍存在抵触和恐惧心理,认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电击、麻醉、过电”,是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惩罚.,怕留下后遗症,影响工作、学习和就业。所以多数患者治疗前都会产生焦虑恐惧情绪。护士通过普及无抽搐电休克相关知识让疗效好不反应少的患者现身说法,带患者参观治疗室环境,解除患者及家属思想顾虑,减轻负性情绪。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缓解患者焦虑和生应激指标,能使患者心情平静下来[5-6]。

  3.2综合措施干预可以提高白知力表3研究显示:通过健康教育后,研究组患者自知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健复教育能提高患者自知力,提高遵医行为。

  3.3综合措施f预能减轻患者各种心理问题大量的护理研究证实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7-9],表3两组治疗前研究结果表明:除担心变一傻”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基线水平相同。表3显示两组治疗后除对治疗有恐惧感,缺乏自知力、担心损伤大脑、担心变傻、担心麻醉意外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做好患者健康宜教和术前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解释、抚慰、疏导,告知麻醉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消除顾虑,减轻心理负担。担心电击对身体不利、担心电触死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比例不大但情感反应强烈。告知仪器投备的作用和安全性,本院开展该项治疗9年,有专业的麻醉师、医师和护士,用电量很小,不会出现生命危险;担心不良反应无统学意义(P>0.05)。告知患者头痛、记忆减退是短暂的、可逆的,一般1周左右恢复;担心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告知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起效快,疗效好,可缩短住院时间;缺乏家庭支持: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由于反复发作多次住院,部分家属长期不来探望患者,导致亲情疏远。告知亲情关怀在治疗中的作用,鼓励家属多来看望患者,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担心增加经济负担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由于城乡冈难群众医疗救助,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建梢立*贫闲人员等医保政策的实施,医保报销后剩余的自付部分,对符合条件的申请民政医疗救助,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3.4综合措施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精神障碍患者在发病时往往缺乏H知力,认为自己没病,使依从性降低。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家属支持程度、沟通不良、疗效不佳等而中断治疗,不能按期完成疗程,影响患者疗效和康复。,良好的依从性能有效控制患者精神症状或改善病情。表4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术前团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指导能提高患者依从性,确保疗程顺利完成,提高护理质量及治疗效果,促进早日康复。

  3.5综合措施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表5研究结果鼹示: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鼹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反映优质护理服务水平重要依据,也是综合措施干预的价值所在。综合措施干预为患者提供优质温馨的人性化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提高护理质量,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控制或缓解,使患者摆脱了精神症状的困扰,密切了妒患关系,缩短了护患距离,缩短了住院天数,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患者及家属满意。

  4结论

  综上所述,综合措施干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们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患者的结局。能使患者生理、心理达到佳状态,降低患者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过程中不愉快的体验和感受[ 10],提高患者认知水平,通过别人的分享和亲身体验,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消除对治疗的担扰和顾虑,提高治疗依从性,综合措施干预是未来疾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护理模式,只有广泛推行综合措施干预护理模式才能加快患者康复,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对于改善医院品牌形象及提升医院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心理护理干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患者分散在不同的病区,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科室对护士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护理人员对心理学和精神科专业知识掌握不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针对性不强,健康教育不到位,在一定程度.L影响_『心理护理措施落实。在今后的ⅣT作中,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学培训班,掌握精神疾病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做到有的放失,提高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乔霞,钱志梅,李谦,心理护理干预联合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疗效及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9):21-23.

  [2]Kim Y,Evangelista L S,Phillips L R,et al.the end-stage Renal Disease Adherence Questi onnaire( ESRD-AQ) testing the Psy chometric properties in patients recelve - in - certer hemodial ysis[J].Nephrol Nurs J, 2010,37(4):377-393.

  [3]吕慧瑜,谭春梅,音乐疗法对精疾病患者的康复作用[Jl.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15,13(5):89-90.

  [4]周德祥,朱慧,朱建中,等,辅助音乐治疗冲接受MECT治疗患者情绪和依从性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

  [5]邹晖,张燕红,米园,等,放松训练对精神病患者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 11):4050-4051.

  [6]陈霞.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7:124-125.

  [7]高秉琴.住院精神病患者行MECT治疗的理状况调查212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3(3):300.

  [8]张淑艳,高海英,杨桂君,心理护理干预在无抽搐电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医学与哲学,2012,33(1B):52-53.

  [9]符艳,王琳.MFCT治疗前患者家属心理问题与护理对策80例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6(14):335-336.

  [10]王新婷.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护理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5,10( 2):1271-1272.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1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