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在产后缺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19.10.10 09:27
288 0 0

  中医外治法在产后缺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刘月梅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对产后缺乳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足月、经阴道分娩、诊断为产后缺乳的初产妇56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自制催乳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治疗和耳穴压豆、乳房按摩、穴位贴敷三种外治法。结果观察组的产妇产后缺乳的有效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足月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采用内外合治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后缺乳情况,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产后缺乳:耳穴压豆;穴位贴敷;乳房按摩

  中图分类号:R248;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 2018) 30-0080-03

  产后缺乳是指妇人产后乳汁分泌过少甚则完全无乳,常发生在产后2-3天至15天内,也可见于整个哺乳期,是常见的产后病[1]。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增多,产后缺乳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城市职业女性,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过重,饮食作息不规律,体质失和,畏惧哺乳等多方面原因,发病率约占1/4[2]。当前西医治疗本病尚无系统完备之法,中医认为本病属于“乳汁不行”、“乳汁不通”范畴,治疗从虚实论之,多予汤药内服,收效令人满意,许多医院亦推崇中医外治法,如推拿按摩、穴位敷贴等,操作简便,安全,且易于掌握和实施,可广泛运用于纯西医病房。笔者选取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56例患者采取中医内外联合治法,取得明显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足月、经阴道分娩、诊断为产后缺乳的初产妇68例,诊断标准:(1)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①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于新生儿乳汁需求量,即100 ml/( kg.d)[4]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②乳房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③排除因乳头凹陷和乳头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2)符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临床辨证诊断标准‘纠,即①气血虚弱型: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②肝郁气滞型: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乳房胀硬、疼痛,乳汁稠,伴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或弦滑;③痰湿阻滞型: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涨满,乳汁不稠,形体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纳入标准:①按上述诊断标准确诊为产后缺乳;②年龄为20-42岁;③足月(至37周)阴道分娩的初产妇;④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⑤同意参加本次临床试验者。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或对本中药、敷贴药过敏者;②既往因各种原因导致乳腺组织被严重破坏者:③哺乳期再次妊娠者;④内分泌功能异常者;⑤有妊娠合并症或其他急慢性疾病,如乳腺炎、心脑血管、肝肾疾病、血液病等: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患者;⑦依从性较差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28.40+4.80)岁,病程l周-3月,平均病程(0.98+0.58)月;观察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8.03+4.50)岁,病程5天-4月,平均病程( 1.10+0.45)月。两组产妇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汤剂治疗,自拟方药如下:生地15 g,当归10 g,白芍10 g,太子参10 g,黄芪15 g,柴胡10 g,王不留行10 g,穿山甲15 g,漏芦10 g,桔梗10 g;气血不足者,黄芪加至20 g,太子参改为党参10 g,肝气郁结加青皮10 g;每日1剂,早晚各1次口服.1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护士提醒患者服药时间,并记录,以免多服或漏服。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中药内服基础上,联合多种外治法,具体方法如下。

  1.2.2.1耳穴压豆护士双手消毒后,用75%酒精棉签清洁消毒整个耳廓,将王不留行籽贴贴在双侧耳部的“胸椎”、“内分泌”、穴位上,适当用力压紧,使产妇感到有疼痛感,以能耐受为度,一天按压5次,每次持续20 s,一般3-5天换一次耳贴,嘱患者保持压豆部位清洁、干燥,若局部被水浸湿,需及时更换耳贴,并用石蜡轻轻油揩去皮肤表面的粘胶。疗程同上。

  1.2.2.2乳房按摩 护士双手保持温暖,用双手掌的大小鱼际直推胸骨柄,从上至下反复数次,以局部发红为度;双手交替点按膻中穴各3次;依次点按乳根、屋翳穴各3次,左手按右侧穴位,右手按左侧,同时进行;然后左手托住有侧乳房,右手五指分开呈梳子状,疏抓右侧乳房数遍,同样手法,疏抓左侧乳房数遍。以上按顺序进行,按摩不可用力过猛,力度以产妇感觉酸胀为宜。每次30 min左右,每天1次,1周为疗程,共治疗2周。

  1.2.2.3穴位贴敷常用的穴位有4个,即膺窗、乳根、膻中、少泽穴,左右合起来共8个。患者仰卧位,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采用科室自制具有解郁通络、养血下乳的特制敷料,分别于上述穴位贴敷,并固定使之稳妥,每3天更换1次敷贴,若患者感觉局部不适,需立即取下,疗程同上。两组在治疗期间,均需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合理,作息规律,按需哺乳。

  1.3观察指标与方法

  1.3.1疗效评定标准依据国家巾管局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3判定。①治愈:乳汁分泌正常,自觉乳房胀疼,能正常H甫乳。②有效:乳汁分泌增多,轻微胀感,量少不够喂养婴儿。③无效:乳汁分泌无改变。分别观察用药1疗程、2疗程后产后缺乳改善情况,以治愈率和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1. 3.2满意情况评定用满意度表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就自觉症状改善情况、患者舒适度、医患沟通、护士操作手法、人文环境五个条目进行评分,每题满分20分,总满分为100分,根据分数由高到低,依次分为非常满意(≥80分)、一般满意( 50-70分)、不满意(≤5分)三个等级。其中满意度=(很满意+一般满意患者n)/该组总r7,xlOO%5].

  1.4统计学方法将研究所得结果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治愈、有效、无效分别为26例、1例、l例,总有效率为96.43 010;对照组治愈14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00%,见表l。

  表1 两组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比较凡(%)

  组别

  n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8

  26(  92.86)

  1(  3.57)

  1(  3.57)

    96.43

对照组

  28

  14(  50.00)

7(  25.00)

7f  25.00)

    75.00

X2值


    8.260

    7.360

    6.400

    22.020

 P值  


 0.020

0.030  

0.040  

1.65E-05

  2.2疗效满意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无不满意者,满意度为100%;对照组22例满意、6例不满意,满意度为78.500/0.见表2。

  表2两组产后缺乳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比较n(%)

    组别

    n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28

    28

    0

    100.00

  对照组

  28

    22

    6

    78.57

  X2值




    8.330

JP值




0.000

  3讨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话程度的提高以及二孩政策的普及推广,优生优育促使来越多的父母开始从起跑线上关注孩子的健康。母乳喂养具有促胎粪排出、新生儿、婴儿生长、有助于婴儿心理行为及情感的发展,促进子宫收缩复旧等优势,所以产后纯母乳喂养占大半比重,尤其是在产后前1月内。也有大部分产妇因产后缺乳不得不放弃哺乳,多见于新产后[6],目前尚无特效促乳汁药,而中药、食疗推拿[7]效果临床证实有效,且越来越多的中医治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如郑红连[8]等通过应用耳穴埋豆联合乳房按摩法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有效增加泌乳量,缓解乳房胀痛症状,且观察组产妇的初次泌乳始动时间( 20.4+7.3)h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8.1+10.4)h。魏玮[9]重视内外并重,以自拟汤药配合穴位贴敷配和耳穴压豆治疗产后缺乳100例,总有效率为89%,以上均表明乳房按摩、穴位贴敷和耳穴压豆在治疗产后缺乳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以医生所拟催乳汤为基础,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在护理中将上述三个外治法联合使用,其中“胸椎”耳穴,性质属阳,长于疏通利气,故有行气活血,疏经止痛之功,可用于治疗椎体病变、疼痛;“内分泌”耳穴性平,有培精益气,通络祛邪之功.可活血通络,疏肝理气,用于调节内分泌系统疾病;两穴配伍可有效改善产后缺乳。现代研究[10]亦表明耳穴压豆通过使乳腺细胞收缩而增加乳汁量。乳房按摩能疏通乳络,调节局部气血,消肿散结,增加乳汁,促进泌乳,对于虚实所致的产后缺乳尤为适宜。膻中为任脉上行至平两乳头的穴位,为八会穴之气会,《灵枢·根结》篇言:“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巾”,此穴募集心包经气血,推按贴敷可调畅气机;乳根、屋翳、膺窗均属足阳明胃经之穴,胃经多气多血,患病多见实证,乳根穴是治疗产后缺乳的要穴,推按贴敷该穴可以通经活络,行气解郁,疏通局部气血,促进乳汁分泌;屋翳穴名具有气化之气为胸部提供卫外屏障之意,能疏肝气,调冲任,与乳根同用,又可直接通乳络,消痰块:膺窗穴位于乳之上、胸之旁,有孔隙通道与胸腔内部相通,如胸腔与体表间气血物质交流的一个窗口,故名之,故此穴渗透性好,予药物敷贴,使药物之气由体表胃经达至胸腔内部;少泽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亦有孑L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用敷贴效果甚好,本穴属金,可生发金气,配膻中穴疗产后缺乳。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产后缺乳总有效性方面,观察组( 96.43%)显著优于对照组(75.000'/0) (P<0.05),说明基于中医基本理论的外治法能确切改善病情,这就要求临床治病需开阔思维,多法并用,中医院不再中药针推分家,西医院可请中医会诊辩证后自行操作,不仅响应了国家扶持中医药的态度,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使患者大程度受益。外治法避免了中药内服时难以下咽的口感和胃肠道等的副作用,实施简单,增强了病患之间的有效交流,所以在患者对疗效满意情况方面,观察组(100%)显著优于对照组(78.570'/0) (P<0.05),可见医护治病重在缓解患者所苦,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潜心学习,提高医技,重视操作手法;另外还需加强医患沟通、给患者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关怀鼓励病患。该研究选取的是足月妊娠自然分娩的初产妇,年龄分布上偏年轻,治疗获效相对容易,还需完善和未足月、经产妇及剖宫产分娩方式对比的临床研究;目前使样本量不大,后续有待提高样本含量以增强实验说服力。这些都是今后仍需努力改进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7-299.

  [2]张润兰,产后缺乳经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143-14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9-250.

  [4]黄丽珍.催乳方剂配合辩证取穴按摩法对促进产后乳汁分 泌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 24):68-70.

  [5]张笑兴,邓声海.家庭医生式服务中实施产后缺乳中医调治的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6,8( 23):110- 112.

  [6]王志华,治疗产后缺乳50例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2):71-72.

  [7]张宁,丁玉琴.手部穴位按摩配合中医辨证疗法促进乳汁分泌[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1(4):11-13.

  [8]郑红连,陈桂云.乳房穴位按摩联合耳穴埋豆治疗产后缺乳护理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166-168.

  [9]魏玮,自拟二通汤配合穴位贴敷和耳穴压豆治疗产后缺乳100例临床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8):66.

  [10]伍燕飞,邱少红,罗艳霞.辨证施膳结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院,2014,14( 12):70-72.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