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19.09.17 11:29
256 0 0

  风险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王江燕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分析风险管理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重症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分析2组患儿的风险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显著,可以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方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 6411(2018)23 - 0169 - 02

  重症监护病房( ICU)作为临床救治的重要场所,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从而给予患者好的诊疗技术,获得较好的抢救效果。ICU患者具有病情危急的特点,多数患者的预后情况不佳,若患者合并出现肺部感染,会造成加重原发疾病的症状,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分析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4月一2017年4月于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0例新生儿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患儿其家属全部在知情同意下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2)语言障碍者。实验组中有25例男性患儿、10例女性患儿;平均年龄为(3. 51 +0. 15)d,平均体重为(20.02 +5.26)kg。对照组中有24例男性患儿、11例女性患儿;平均年龄为(3. 49±0.17)d,平均体重为(20. 03±5. 24) kg。2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以及平均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严密观察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

  1.2.2实验组实验组应用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手术前对患儿的皮肤情况进行相应评估,取仰卧位,详细测量患儿的穿刺部位到上腔静脉的长度。选择好合适的穿刺点长度之后,实施止血操作,测量好导管的长度,常规消毒穿刺点,充分暴露血管之后置入导管针,抽取导管针之后再放入导管,将预制导管送入到制定部位之中,穿刺完毕之后做好X线摄片,确定管的具体位置之后开始使用。冲洗管腔之后加以风管处理,固定包扎好穿刺点。在治疗期间对重症监护病房加以维护: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封管处理,在冲管时要保持轻柔的动作,防止导管损坏;护理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更换肝素帽,在清洗皮肤过程中,使用酒精棉彻底情绪导管处的皮肤,让患儿不要轻易撕下敷贴。

  1.3观察指标分析2组患儿的风险(感染、导管异位、堵管、液体外渗等)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躯体活动、睡眠、情绪反应、精力等)评分,满分为6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疋2检验,P<0. 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儿风险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感染、导管异位、堵管、液体外渗等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的感染、导管异位、堵管、液体外渗等风险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感染

    导管异位

    堵管

    液体外渗

    风险总发生率

    实验组(n=35)

    0(0.00)

    1(2.  85)

    0(0.00)

    1(2.85)

    2(5.70)

    对照组(n=35)

    3(8.57)

    2(5.70)

    3(8.57)

    3(8.57)

    11(31.  42)

    爿

    10.  232

    15.  549

    17.  778

    13.  370

    20.  000

    P值

    <0.  05

    <0.  05

    <0.  05

    <0.  05

    <0.  05

  2.2 2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护理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躯体活动、睡眠、情绪反应、精力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躯体活动 睡眠

  组别 情绪反应 精力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n =35) 32. 36 +5. 25 56. 32 +1. 15 35.55 +3. 36 57. 17 +1. 02 40. 02 +2. 26 58. 00 +3. 33 39. 99 +3. 11 57. 63 t2. 22

  对照组(n= 35) 33. 02 +5. 41 49. 36 +5. 56 35. 62 +3. 40 50. 36 +1. 15 4 0.01 +2. 25 51. 02 +3. 48 40. 02±3.15 50. 00±1.55

  Z 2.021 8. 521 2. 302 4. 151 2. 337 1. 146 2. 332 10. 000

  P值 >0. 05 <0. 05 >0. 05 <0. 05 >0. 05 <0. 05 >0. 05 <0. 05

  3讨论

  医疗护理的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患者在接受相关服务时发生法律规定之外的功能损害状况,重症监护病房技术能够帮助患儿减少反复穿刺所带来的疼痛感和不适感,继而在更大程度上保证新生儿的输液计划能够顺利完成,从而降低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感。常见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技术护理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感染、导管异位、堵管、液体外渗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感染、导管异位、堵管、液体外渗等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堵管角度来看,由于输液未及时调整中断情况,或者由于冲封管技术操作不够规范,终导致导管堵塞情况出现。从感染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原因是日常维护中未严格执行好无菌操作原则,导致操作技术不够规范,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技术是一种侵入式操作,一旦未执行无菌操作加上日常维护操作不够规范,势必会使得病原微生物通过穿刺部位的皮肤和污染液体等进入到血液循环之中,从而引起局部感染或者全身感染状况。

  参考文献

  [1]姚文艳,王婷,花芸,等,儿科重症监护病区与普通病区护士对儿童疼痛认知的调查比较[J].重庆医学,2016,45(30):4267 - 4270.

  [2]蔡晓莹,王琼,林广裕,等,不同基因型人鼻病毒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检测的意义[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 6):430 - 434.

  [3]张思敏.本院儿科重症监护病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 18):2969 - 2971.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