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方联合中医特色单元护理对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2019.09.03 16:38
392 0 0

  益气健脾方联合中医特色单元护理对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汤小霞1,孟仁晶1,何妙芳2,徐嘉辉3

  (1.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广州510000;2.广州市黄埔区夏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广州510000;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研究益气健脾方联合中医特色单元护理对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作用。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与黄浦区永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门诊治疗的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儿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颗粒与甲硝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健脾方联合中医特色单元护理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检测2组患儿血清白介素(11) -6、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13C呼气试验检测2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的感染水平,并随访2组患儿治疗后2个月的症状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 74%,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1. 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胃区疼痛、腹胀不适、恶心呕吐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11-6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几H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47% vs65. 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 26% vs 23. 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健脾方联合中医特色单元护理能够显著改善Hp相关性胃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其作用可能与减少11-6与CRP的分泌有关。

  关键词:益气健脾方;中医特色单元护理;幽门螺旋杆菌;胃炎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 - 2349( 2018) 07 - 0029 - 04

  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tor pylori,Hp)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需氧性革兰阴性杆菌。目前研究认为,Hp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受到深入的研究与关注。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儿童慢性胃炎多与Hp感染相关,尤其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中的感染率超过50%。Hp相关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因于Hp感染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症状可见反复胃脘疼痛,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伴有腹胀、暖气、反酸、恶心与呕吐等。现代医学对于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及改善症状为主。然而,Hp的耐药情况严重,目前需要采用三联疗法,甚至四联疗法进行治疗,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需求。中医药在儿童Hp相关性胃炎中疗效明显,且内外兼治及特色护理相结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益气健脾法是临床经验治疗手段之一,其结合中医内服方药治疗与中医特色单元护理为一体,在儿童社区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通过研究益气健脾方联合中医特色单元护理对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作用,为中医药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与黄浦区永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门诊收治的76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 14±3.11)岁。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7. 96±3.36)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拟定Hp相关性胃炎的内容:主症以胃脘部疼痛为典型特征,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吐、嗳气、反酸、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中医诊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胃脘痛一脾失健运证[6]:上腹胃脘部隐痛为主证,次证有脘腹胀满,少气懒言,食纳减少,口淡,舌红,苔白,脉滑。

  1.3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近1年内行胃镜检查,胃镜下改变符合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或13C呼气试验阳性者;年龄5—14岁,且可以整粒吞服药片者;男女不限。

  1.4排除标准2周内曾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或抗感染药物;存在严重心、脑、肝、肾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无法配合或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已经参与其他治疗者。

  1.5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奥美拉唑(洛赛克,阿斯利康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 mg/粒,国药准字J20080097,用法:20 mg/天,睡前口服)、阿莫西林颗粒(再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 125 g/包,国药准字H46020605,用法:40 mg/kg,分3次口服)与甲硝唑(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 g/粒,用法:口服,10 mg/kg/次,每天3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健脾法治疗:益气健脾方(中药配方颗粒由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包颗粒剂含有生药太子参10 g,五指毛桃10 g,茯苓10 g,白术10 g,独角金3g,青天葵3g,白扁豆10 g,陈皮Sg,山药10 g,砂仁3g,木棉花10 g,每次100 mL),每次1包,1天2次,温水口服。中医特色单元护理主要包括小儿点穴疗法与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方每穴含有丁香3g,黄连3g,法夏3g,以生姜汁3 mL调和至穴位贴中央,选穴为阿是穴(胃脘痛点)与脾俞。点穴治疗选穴采取循经点按为法,选择足阳明胃经与背腧穴,每穴点按50下,每经点按3循回,配合鱼际摩腹及痛点,每次20 min,每周3次。2组均连续治疗14 d,共2周。

  1.6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检测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1) -6、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13C呼气试验检测2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的感染水平,并随访2组患儿治疗后2个月的症状复发率情况。

  1.7疗效评价疗效情况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评价标准。痊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010;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好转,胃脘部压痛较显著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5%~95%;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有一定减轻,胃脘部压痛较前有所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50%~ 750/0;无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方法均较前无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50%以下。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i±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8

    2

    10

    15

    11

    71.  05

  观察组

  38

    6

    12

    18

    2

    94.  7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比较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比较(i±s)

  组别

  n

  时间

  胃区疼痛

腹胀不适

恶心呕吐

 

对照组

 

38

治疗前

 

2.  71±0.38

 

 2.  68±0.51

 

2.  59±0.37

 

治疗后

2.  16±0.67+

2.  05±0.44+

1.  98±0.48+

 

观察组

 

 

38

 

治疗前

 

治疗后

2.  69 +0. 40

 

1.  14 t 0. 65

2.  64 +0. 72

 

1.  25 i0. 53

2.  51 +0. 45

 

1.  31 +0. 39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6P<0. 05

  2.3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11-6和CRP浓度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11-6和CRP浓度水平比较(its)

  IL - 6/pg.mL一1 CRP/mg.L 1

  组别 n一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38 64. 33 +11. 29 41. 54 +10. 86+39. 41 t9. 35 13. 64 +7. 24+

  观察组38 66.町+11. 38 30. 42 +10. 37+6 40. 20±8.45 8.21 t4. 96+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6P<0. 05

  2.4 2组患儿治疗后Hp转阴率与主要症状复发率比较、随访2个月,观察组患儿Hp转阴率为89. 47%( 34/38),对照组则为65. 79% (25/38),2组Hp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复发率为5. 260'/0( 2/38),对照组患儿则为23.68% (9/38),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 05)。

  3讨论

  Hp感染是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与癌变的重要病因。研究表明,随着Hp耐药情况的日渐加重,大剂量抗感染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成为了主要的手段。然而,对于儿童患者而言,抗感染药物治疗的选择因于生长发育需要而受到明显的限制。祖国医学认为,Hp属于“邪毒”范畴,若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但是,小儿之体,脾常不足,故而易受邪毒侵犯,继而发病。中医各家学说对于小儿内治方药认识良多,或从痰、瘀、虚论治,或从五脏相关论治,众说纷纭,而在小儿外治法方面则阐述较少,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进行完善与补充。

  研究结果表明,益气健脾方联合中医特色单元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治疗儿童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疗效,其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显著作用。在益气健脾方中,太子参、五指毛桃益气健脾,是为君药,茯苓淡渗健脾、白术补脾健运、山药养胃健脾、砂仁温暖脾胃,共助君药以提升益气健脾之力,为臣药。独脚金、青天葵、木棉花具有清热消积之力,可除湿热中阻,白扁豆除湿解毒,具为佐药,使以砂仁引药入胃。全方共奏益气健脾,除湿解毒之效。方中多味中药为岭南道地药材,其中,砂仁是四大南药之一,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该品通过调节胃内膜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的平衡,从而抑制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实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同时,砂仁还具有抑菌效果,其对多种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活性作用。再者,其还对抗感染药物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起到稳态效果。青天葵具有抗病毒效果,能够有效对Hp具有抑制作用,且该品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而在外治穴位贴敷药物中,君药丁香具有温里散寒,和胃止呕的作用,药理研究则表明,该品外用能够提高小鼠物理性痛阈值的效果,镇痛作用明显;与此同时,丁香还具有一定的抗Hp效果。臣

  药黄连不仅具有清热之功,其有效成分小檗碱还具有抑制血管通透性与抗炎效果,且有研究表明其具有提高三联疗法根除Hp的作用[13]。佐药生姜、法夏,与丁香配伍,乃古方,载自宋代《百一选方》,用于小儿吐逆,不仅具有温化痰湿之效,还有降逆止呕之效。而小儿点穴之方,选穴以足阳明胃经及背腧穴为主穴,强调循经点按为法,得气为度,方药与外治结合,共奏益气健脾,扶正祛毒之效,因而能够提高总体疗效,并且减少复发。

       再者,基础研究表明,Hp侵袭胃及十二指肠后,定居在黏膜上分泌产生细胞毒素、细胞空泡毒素等细胞因子,从而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久则导致胃黏膜损伤,发生胃溃疡,甚至出现癌变。同时,Hp感染会引起胃黏膜组织与血清11-6的升高,并且促进肿瘤坏死因子一d的分泌,继而加重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激活中性粒细胞参与胃粘膜损伤的病理过程[15]。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蛋白之一,目前大多研究主要围绕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但是,已有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还参与了血脂调节,而Hp感染可通过改变血脂与炎性细胞因子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16],从而加重病情。现代中医学从痰、瘀、虚论治慢性胃炎,其证候特点亦与T淋巴细胞免疫、血脂改变相关。而本研究结果则表明,益气健脾方联合中医特色单元护理能够减少患者11-6的分泌,提示具有抗炎作用。而且,其还能减少Hp相关性胃炎患儿抗感染药物联合治疗后CRP的血清浓度,提示可能存在调节炎症与血脂内稳态的作用。

  综上所述,益气健脾方联合中医特色单元护理能够显著改善Hp相关性胃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其作用可能与减少11-6与CRP的分泌有关,但具体信号通路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康晓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39 -40.

  [2]秦丹,朱莉,龙梅,等.贵阳地区儿童幽门螺旋杆菌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现状[J].贵州医药,2015,39(7):648 -650.

  [3]周勇兵,吴秀芳.平幽养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中药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8):713.

  [4]郑燕萍,左永娟,谭行,穴位敷贴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观察与护理[J].世界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 49):106 - 107.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5(7):496 - 498.

  [6]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1 - 159.

  [7]李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学龄儿童缺铁性贫血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3):16 - 18.

  [8]王秀坤,刘殿玉,王云珍,等.清热化湿消积导滞法治疗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病中焦积热证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88 -90.

  [9]徐小芹,郑娇阳,中医辨证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46(3):118 - 119.

  [10]陆山红,赵荣华,幺晨,等,砂仁的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J].药理与临床,2016,32 (1):227 - 230.

  [11]缴稳苓.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天津医药,1997,( 12):740 - 741.

  [12]蔡乐.青天葵药材生化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8):244 - 246.

  [13]翟华强,王双艳,张硕峰,等,黄连、丁香外用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 11):192 - 195.

  [14]伍颖彬,黄太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3,(3):135 -137.

  [15]袁淑芳,张嘉斌,梅换明,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肿瘤坏死因子 一d和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J].世界中医药,2010,5(4):241 - 242.

  [16]白芳,李学文.C反应蛋白及幽门螺旋杆菌与房颤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1):1330 -1331.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