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四逆四物汤加减治疗面肌痉挛33例疗效观察

2019.08.30 17:40
595 0 0

  针刺配合四逆四物汤加减治疗面肌痉挛33例疗效观察

  范纯海

  (福建省永安市立医院永安366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四逆四物汤加减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四逆四物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四逆四物汤加减治疗面肌痉挛患者总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刺治疗;四逆汤;四物汤;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8.06.058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症,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不自主地阵发性无痛性抽搐。该病初起症状多为一侧的眼轮匝肌轻微颤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出现面颊、口角及半侧面部肌肉的抽动[1]。面肌痉挛一般只发作于患者一侧面部,可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疲劳等因素所诱发或加剧,每次发作时间短则数秒,长则可达十余分钟,部分患者则是继发于周围性面瘫恢复后所出现的后遗症。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笔者近年来用针刺配合中药四逆四物汤加减治疗本病,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男10例,女23例;年龄31~70岁,平均(51.±4.4)岁;病程2周~3年,平均(6.2±4.3)个月。对照组男9例,女24例;年龄33~67岁,平均(49.8±4.6)岁;病程10 d~2年,平均(5.8t 4.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2]关于面肌痉挛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步缓慢扩散至一侧面部其他肌肉,以口角肌肉抽搐明显,紧张劳累时加重,且无法自行控制,当患者入睡后则停止,神经系统诊断无阳性特征。纳入标准:符合诊断相关标准者;患者年龄30~70岁;发病时间在3年以内者;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并协助完成临床观察;治疗前有服用西药者,于停药1周后纳入观察。排除标准:患者与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不符;排除治疗期间同时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

  1.3辨证分型 参照《福建省中医病证诊疗常规》[3]“痉病”分型。(1)肝热风动:多伴有胸闷不舒、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2)血瘀经络:多伴有面色晦暗,口唇爪甲紫暗,舌紫暗,脉细涩。(3)气血亏虚:多伴有面色苍白、四肢乏力、唇口淡白、舌淡苔白,脉细弱。(4)阴虚风动:多伴有形体消瘦、心烦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取针刺配合中药治疗。(1)针刺治疗:取穴印堂、四白、颧髂、翳风、合谷、太冲、阳陵泉。肝热风动者,加阳辅;血瘀经络者,加膈俞;气血亏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阴虚风动者,加三阴交、太溪。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面部取患侧,远部取双侧穴位,面部穴位用毫针浅刺,不提插捻转;四肢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肝热风动型和血瘀经络型用泻法,气血亏虚和阴虚风动型用补法,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3d,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2)中药治疗:以四逆四汤为主,药物组成有白芍30昏当归20昏生地12昏川芎15昏柴胡3g、枳壳9 g、酸枣仁12g、防风12昏僵蚕9昏全蝎4卧炙甘草6g。肝热风动型加钩藤、菊花;血瘀经络型加桃仁、红花、丹参;气血亏虚型加黄芪、白术;阴虚风动型加龟板、鳖甲。对照组患者单纯采取针刺治疗,取穴及操作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1.5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且治疗后随访1年,患者未出现复发;显效:患者面肌痉挛发生次数显著减少,发作时严重程度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改善;好转:患者面肌痉挛发生次数减少,发作时严重程度及发作持续时间有所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痊愈+显效+好转。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x: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

  组别

  n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33

 10  (30.3)

  13  (39.4)

  8  (24.2)

  2(6.1)

    31(93.9)

对照组

33

 3(9.1)

  8  (24.2)

  13  (39.4)

  9  (27.3)

    24  (72.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面肌痉挛的病因较复杂,西医认为主要是面神经通路某些部位受到血管压迫或机械性刺激,从而引起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所致,治疗多采用镇静药、抗癫痫药,或肉毒素A局部注射,严重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4]。但手术操作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的侵袭性,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临床治疗中难以为患者所接受。

  面部痉挛属中医学“筋剔肉嘴、痉病、胞轮振跳”等范畴,病机多为风邪入络,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5]。临床治疗取印堂安神定惊祛风,翳风为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善祛风通络,且翳风穴在茎乳孔附近,而面神经从茎乳孔穿出后分为多支分布于同侧面部,故用此穴刺激能加强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促进恢复;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腧穴,善行气解郁、清肝利胆,配合谷以“开四关”,泄肝柔筋、息风止痉;四白为局部治疗面肌痉挛要穴,颧骼为局部取穴,阳陵泉为筋会穴,可治所有与筋有关的疾病。阳辅穴为胆经之子穴,胆与肝经互为表里,“实者泻其子”,配合太冲以加强清泄肝经之热;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有理气活血祛瘀之效;气海、足三里能补益气血,三阴交为肾脾肝三经交汇之处,有益气养血之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取之能补肾滋阴。针刺时注意面部穴位宜浅刺,不提插捻转,避免强刺激,否则易加重病情嘲。

  此外,临床观察发现此病多与情绪波动有关。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故肝气不舒、肝血不足易诱发此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床上凡是风病所致颤动眩晕都与肝有关同,故取中药四逆散以疏肝解郁,合四物汤以补血养肝,加酸枣仁以酸甘化阴、宁心补肝,防风祛风止痉。此病有的患者病程较久,“久病入络”,病程长者非虫类搜剔之品不易除[8],故临床多加用虫药以期获取良效。全蝎入肝经,为搜风之要药,有息风镇痉、通络散结止痛之效,僵蚕可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病情严重者还可酌用蜈蚣以加强祛风止痉之效。综上所述,针刺配合中药四逆四物汤加减治疗面肌痉挛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参考文献

  [1]曹阳,张森,王文君,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9):839-840

  [2]贾建平,陈生第,崔丽英,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41

  [3]陈瑞生,王和鸣,王诗忠,等,福建省中医病证诊疗常规[s],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54-55

  [4]曾强,吴珍霞,杜元会,等.颜面代表区联合循经远取针刺治疗面肌痉挛42例[J].河南中医,2016,36(12):2217-2219

  [5]何乐中,钱拉拉,黄克勤,等,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9):647-648

  [6]孔莹,邹伟,迟庆滨,等.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2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9):18-19

  [7]赵岩,王胜,高堵,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5):524-526

  [8]马睿杰,虞孝贞,虞孝贞治疗面肌痉挛经验举隅[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77-778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