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配合局部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019.08.29 17:09
762 0 0

  自拟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配合局部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李琳

  (河南省济源市第三人民医院济源459000)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配合局部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4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甲钴胺胶囊+阿昔洛韦乳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拟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配合局部刺络放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疼痛发作频率及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配合局部剌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疼痛发作频率,缩短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自拟芍药甘草汤;失笑散;局部刺络放血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8.06.03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仍遗留的持续性疼痛,为急性带状疱疹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24%,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目前西医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采用抗病毒、止痛等对症治疗,但对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且易反复发作。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范畴,主要因脏腑功能失调、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致使皮肤局部火毒与湿毒壅盛、气血壅滞不通所致,治宜行气止痛、健脾利湿、活血化瘀[2]。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拟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配合局部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4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5.89±5.85)岁;病程2~48个月,平均病程(11.02:t 4.06)个月;发病部位:上肢2例,下肢1例,颈部3例,头面部2例,腰腹部14例,胸肋部15例。对照组男17例,女20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6.01±5.79)岁:病程2~46个月,平均病程(10.86±4.11)个月;发病部位:1例,下肢2例,颈部2例,头面部3例,腰腹部15例,胸肋部14例。两组性别、病程、发病部位、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3];对研究所用药物无禁忌证;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带状疱疹仍处于急性期;免疫缺陷者;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者;严重过敏体质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甲钴胺胶囊(国药准字H20080478)口服,0.5 mg/次,3次/d;阿昔洛韦乳膏(国药准字H20073898)外涂,5次/d。以7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自拟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配合局部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局部刺络放血:在疱疹区域以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以梅花针刺疱疹分布沿线丛集点,3~5次/部位,以疹破水出为度。(2)自拟芍药甘草汤:当归12 g,丹参30 g,白芍40 g,甘草20 g,元胡10 g,川楝子10 g,鸡血藤30 g;失笑散方:炒蒲黄10 g,酒五灵脂10 g;发病部位为上肢者加桑枝,下肢者加木瓜,头颈部者加蔓荆子,躯干者加瓜蒌皮。水煎,1剂/d,分早晚2次温服。以7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标准 (1)两组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程度,0~10分,评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严重。(2)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4],临床痊愈: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患者疼痛显著改善,疗效指数为70%~89%;有效:患者疼痛有所缓解,疗效指数为45%~69%;无效:患者疼痛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疗效指数<45%。疗效指数=(治疗前VAS评分一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10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十有效)/总例数×100%。(3)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

  1.5统计学分析 以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l。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对照组

37   23 (62.16)

37  17(45.95)

7  (18.92)

4  (10.81)

5  (13.51)

6  (16.22)

2  (5.40)

 10  (27.03)

35  (94.59)

27  (72.97)

X2

 6.366

 P

 0.012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与频率比较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及频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痛发作持续时间及疼痛发作频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与频率比较

  VAS评分(分) 疼痛发作持续时间(h) 疼痛发作频率(次/d)

  组别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7 516:1: 1.68 0.92f 0.27 4.93t 2.34 1.16t 0.73 6.071 1.06 2.ll:t: 1.03

  对照组 37 4.93f 1.81 2.41t 0.78 4.871 2.40 2.8k 1.32 5.961 1.11 3.06t 1.05

  f0.567 10.980 0.109 6.896 0.436 3.929

  P0.573 0.oo0 0.914 0.000 0.664 0.000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表现为痛觉过敏、触诱发痛,部分患者伴有轻微感觉丧失。因此,有效止痛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关键所在。刺络放血疗法是用毫针、梅花针、三棱针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病理反应点、浅表脉络、病灶处或某些腧穴,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清代《医宗金鉴》中记载:“其间小疱,用线针穿破,外用柏叶散敷之。”《灵枢·官针》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刺络放血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手段,可直接作用于病灶,使侵袭机体的邪毒随血排出,达到祛瘀生新、清泄湿热、活血通络的目的;同时,刺络放血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提高痛阈,减轻患者疼痛,且镇痛效果持久[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因阴阳气血亏损,热毒耗伤阴血,致使机体精血更加亏虚,血不荣络,不荣则痛,治疗应以补虚荣养之法止痛[6]。自拟芍药甘草汤中,白芍柔肝止痛,敛阴养血;甘草缓急止痛,益气健脾:柔筋止痛;当归活血养血,调补冲任;丹参祛瘀生新,镇静止痛;元胡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川楝子理气止痛;鸡血藤舒筋活络,益气补血。失笑散中,炒蒲黄行血祛瘀;酒五灵脂活血散瘀。自拟芍药甘草汤与失笑散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之效网。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疼痛发作频率及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自拟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配合局部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分析其原因在于,自拟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与局部刺络放血配合,能够进一步促使患者正气恢复,解除瘀滞,增强止痛效果。综上所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用自拟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配合局部刺络放血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万裕萍,针药并施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评价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2):60-61

  [2]李娜,身痛逐瘀汤配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7):1420-1422

  [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3):161-167

  [4]齐晓琳,宋业强.清热止痛汤联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1):65-66

  [5]朱志强,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3):117-118

  [6]张聪,王和生.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1):94-96

  [7]朱广伟,张贵君,汪萌,等,中药芍药甘草汤基原及药效组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865-2869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