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比较

2019.08.29 16:26
309 0 0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比较

  产军

  (河南省汤阴县人民医院药剂科汤阴456150)

  摘要: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CAD、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和数量等指标,并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CAD均明显增大,而IMT和斑块面积均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CCAD、IMT和斑块面积变化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斑块数量下降明显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0%,高于A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的脑梗死再发率为6.67%,低于A组的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8.06.027

  缺血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4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缺血性脑梗死会导致患者颅内缺氧缺血,影响葡萄糖代谢,破坏神经细胞正常的生理环境,进而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目前,尚无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特异性药物,临床治疗主要以降脂、降压、抗凝和营养神经为主[1-2]。预防脑梗死再发也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十分重要的方面,但临床上关于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研究尚少。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0例。A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3.7±5.9)岁。B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3.9±6.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纳入标准 临床资料完整者;首次发病者;发病12h内入院治疗者;经头部CT和MRI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者。

  1.3排除标准 临床资料不全者;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脑卒中病史者;有近期手术史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治疗依从性差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凝、降脂和营养神经等治疗。

  1.4.2 A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30078)治疗,100 mg/次,1次/d。连续用药24周。

  1.4.3 B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083)治疗,75 mg/次,1次/d。连续用药24周。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进行比较。(2)对所有完成治疗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电话随访,统计两组的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率。(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和数量变化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斑块面积、数量减少超过50%;有效:斑块面积、数量减少低于50%;无效:斑块数量、面积无任何改变。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十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CCAD、IMT和斑块面积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CAD、IMT和斑块面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CAD均明显增大,而IMT和斑块面积均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CCAD、IMT和斑块面积变化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CCAD、IMT和斑块面积比较(x±s)



    CCAD  (mm)

    P

    IMT  (mm)

    P

    斑块面积(cmz)

    P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60

O.51t  0.10   0.6h 0.12

    <0.05

  0.20:t:  0.05

  0.15±0.07

  <0.05

0.321  0.10    0.25士 0.07

  <0.05

    B组

    60

O.50t  0.09   0.87t O.ll

    <0.05

  0.20±0.04

  O.10:t  0.03

  <0.05

0.31:t  0.09   0.18t 0.06

  <0.05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斑块数量变化比较B组斑块数量下降 明显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斑块数量变化(个)

    组别

    力

    高回声斑块

    P

    低回声斑块

    P

    总斑块数

    P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60

    51     31

    <0.05

    58

    39

    <0.05

    109     70

    <  0.05

    B组

    60

    50     20

    <0.05

    60

    21

    <  0.05

    110     51

    <  0.05

    P

    >0.05     <0.05

    >0.05

    <0.05

  >  0.05    <0.05

  2.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B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0%,高于A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组别

  A组

  B组

  n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总有效率[例(%)]

  60 25 21

  60 35 22

  14 46 (76.67)

  57 (95.00)

  <0.05

  2.4 两组患者的脑梗死再发率比较 A组出现13例再发,B组出现4例再发,B组的脑梗死再发率为6.67%,低于A组的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地区,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且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我国每年因脑梗死死亡的患者超过140万。临床统计显示,约80%的脑梗死患者为缺血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供氧供血障碍引起的多发脑血管疾病,多发于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由于大脑是一个对缺血缺氧极度敏感的器官,短时间的缺血缺氧就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临床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多会出现短暂性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但患者往往不够重视,忽略及时就医,导致病情恶化V。临床研究显示,约50%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会再发,因此,对患者进行预防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缺血性脑梗死的再发与血栓脱落堵塞远端动脉密切相关,所以临床治疗应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和数目,提高斑块的稳定性为主[7]。抗血小板聚集是缺血性脑梗死治疗中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多年,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与环氧化酶结合使环氧化酶失活,进而抑制血栓烷A2的合成,阻碍血小板凝集㈣。而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不同的是,氯吡格雷是通过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和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 II b/IIIa复合物的活化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CAD均明显增大,而IMT和斑块面积均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CCAD、IMT和斑块面积变化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斑块数量下降明显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0%,高于A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脑梗死再发率为6.67%低于A组的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临床效果更好,这可能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能产生永久性改变有关,这种改变可使药物对血小板的抑制产生累积效用,从而增强治疗效果,这与曾令斌、陈艳艳[10-11]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本次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样本数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将来需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数量,延长随访时间,以了解氯吡格雷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远期效果。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参考文献

  [1]谢江波,张婷婷,刘涛.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3):398-402

  [2]谢吴霖,王莉梅,韩铭,等,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6,35(7):492-498

  [3]吕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对比[J].北方药学,2016,13(7):61

  [4]巩晓英,胥冰,王继恒.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观察[J]t药物评价研究,2016,39(3):429-432

  [5]罗均林,王彦莉,李永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4):445-448

  [6]周兴盛.银杏酮酯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11):1337-1340

  [7]王芸,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9):45-46

  [8]刘洪娥.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下半月),2013,11(4):298-299

  [9]郭建广,杜改云.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174

  [10]曾令斌,谭晓梅,刘铮,等.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4,25(44):4157-4159

  [11]陈艳艳,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疗效差异[J].吉林医学,2013,34(1):64-65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