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分析

2019.08.29 14:39
473 0 0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分析

  张培培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儿科郑州450053)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9例。A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利巴韦林颗粒.B组惠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比较两组患儿开始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肿瘤坏死因子a ( TNF-a)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患儿开始退热的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中医症侯积分、TNF-a和IL-6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2%,高于A组的7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惠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利巴韦林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rt.1671-4040.2018.06.020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Viral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是一种儿科常见、多发性疾病。目前,临床尚无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异性药物,多通过针对性治疗改善患儿的不适感。利巴韦林虽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故临床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1]。中医认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为风热夹滞之证,临床治疗应注重清热解毒。随着近年来现代中医药的快速发展,中药在临床上的使用也越来越方便[2]。本研究探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9例。A组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0.5~7周岁,平均年龄(3.43±0.78)周岁。B组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0.5~7周岁,平均年龄(3.50+ 0.84)周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纳入标准 资料完整者;年龄≥6个月且≤7岁者;符合《儿科学》和《中医儿科学》中关于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者;属风热型证者;临床表现为鼻塞、咳嗽、流涕者;腋下体温≥37.5℃者;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先天性肺功能不全者;下呼吸道感染者;非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者;精神障碍者;药物过敏者;发热持续时间≥24 h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常规治疗 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营养支持和止咳等常规治疗。对于体温≥38.5℃的患儿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国药准字H19990006)降温,患儿年龄≤3周岁者,3 ml/次;年龄$6周岁且>3周岁者,5 ml/次;年龄≤9周岁且>6周岁者,8 ml/次。对于持续发热的患儿可每隔6h用药1次,但24h内用药不可超过4次。

  1.4.2 A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国药准字H20044779),10 mg/(kg-d),分3次服用。连续用药3d。

  1.4.3 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国药准字220050154),年龄≤1周岁者,1~2∥次;年龄≤3周岁者,2~3∥次;年龄≤6周岁且>3周岁者,3—4∥次;年龄≤9周岁且>6周岁者,4~5∥次;3次/d。连续用药3d。

  1.5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患儿开始退热(体温降低0.5℃)时间和完全退热(体温恢复正常,且24 h内未见体温异常)时间;(2)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肿瘤坏死因子仪(TNF-a)和白细胞介素一6(IL-6)的水平;(3)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4)统计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等级。痊愈:24 h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治疗3d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中医症候积分下降≥95%;显效:48 h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治疗3d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70%;有效:72 h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治疗3d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30%;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或病情恶化。中医症候积分评分标准见表1。

  表1中医症候分级标准

  评分 评分标准

  项目

  发热

  ≤37.o℃

  37.1~37.9℃

  38.0~38.5℃

  > 38.5℃

  无

  轻度

  中度,近似寒战

  重度,寒战

  无

  稍见

  较多,时时流涕

  极多,流涕不止

  无

  吞咽无明显应用

  吞咽疼痛加重

  吞咽困难

  无

  略感口干

  需饮水

  频繁饮水,不解渴

  无

  偶发,每次咳嗽单声

  阵发,每次咳嗽多数

  频发,每次咳嗽多数

  无

  少量

  中量

  大量

  正常

  无汗/出汗不畅

  无

  有

  无

  有

  正常

  异常

  无

  有

  无

  有

  无

  有

  正常

  便秘/大便不成型/恶臭

  正常

  清长或短赤

  正常

  舌质红、舌苔黄厚/白腻

  正常

  异常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i±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开始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比较B组患儿开始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开始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比较(h.x±s)

    组别

    n

    开始退热时间

  完全退热时间

    A组

    59

  19.73±3.51

  24.36t  2.49

    B组

    59

   5.71±2.78

  8.62±2.36

    }

    24.051

    35.241

    P

    O.000

    0.000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几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59

  38.27±2.68

 19.26±2.34

    B组

    59

  3  8.31±2.75

 11.15±  2.08

    f

    0.080

    19.897

    P

    O.936

    0.000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TNF-a和IL-6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的TNF-a和IL-6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B组的TNF-a和IL-6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TNF-a和IL-6水平比较(pglmL,x±s)

  TNF-a IL-6

  组别

  A组 59 170.89± 12.94 145.26± 11.19 82.43± 9.75 44.81± 9.93

  B组 59 171.131±13.18 122.37± 12.06 82.57± 10.21 31.17± 9.64

  F O.100 10.687 0.076 7.570

  P 0.921 0.oo0 0.939 0.000

  2.4 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2%,高于A组的7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两组惠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n

痊愈(例)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例(%)]

A组

59

    15

    20

    12

    12

   47  (79.66)

B组

59

    25

    18

    13

    3

   56  (94.92)

f

    6.186

 P

    O.013

  2.5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讨论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病毒可侵袭鼻、咽喉和扁桃体等部位,患儿临床表现以鼻塞、鼻痛、流涕、发热、咽痛和咳嗽为主,多数患儿病程持续4~7 d,但也有部分患儿迁延不愈,病程可持续数周。由于小儿机体发育尚不完全,免疫力较弱,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每年可发作数次,这不仅给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给患儿家属带来了较大的心理负担[3-4]。虽然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但目前仍无十分有效的针对性药物,临床多通过对症用药、加强休息和补充饮水等方式进行治疗。

  利巴韦林是一种临床较为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核苷类药物,其可有效抑制多种DNA或RNA病毒的复制增殖,但其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且长期用药会给患儿肝肾功能带来较大的负担[5]。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由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胡和甘草等药物制成的一种中成药,方中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淡豆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薄荷发汗解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栀子(炒)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青蒿清热解暑;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槟榔行气利水;厚朴行气化湿、温中止痛;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柴胡和解表里、退热截疟,后辅以止咳平喘、调和诸药的甘草。诸药合用,共行疏风解表、清热导滞之功效[6]。本研究比较了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和利巴韦林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的B组患儿的开始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均短于采用利巴韦林治疗的A组患儿,且B组患儿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A组,治疗总有效率也更高。这表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较好,可快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本研究还发现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在抑制患儿炎症反应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治疗后,B组患儿的TNF-a和IL-6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也是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旭,黄梦,陈忠波,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5):1330-1332

  [2]袁丹,谢辉辉,汪受传,等.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89-92

  [3]华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疗装备,2016,29(6):113-114

  [4]赛琴,尹艳艳.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临床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5,35(4):324-325

  [5]丁樱,闰永彬,吴力群,等,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0):5145-5146

  [6]王兰芳,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效果评估[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77-78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