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影响

2019.08.22 15:22
335 0 0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影响

  夏雪怡,张川利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对患者血清雌激素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R影响,为改善患者血清雌激素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 2017年8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1例、中药组29例和中西医结合组32例,西药组给予阿仑膦酸钠片治疗,中药组给予自制中药汤剂治疗,中西医结合组给予自制中药汤剂联合阿仑膦酸钠片治疗。观察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IL-1、TNF-a含量及血清雌二醇(Ez)、卵泡刺激素( 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①3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均有所提高,且中西医结合组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另外两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3组患者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中西医结合组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o.05);fsh及lh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中西医结合组显著低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清激素和炎症因子水平,<="" cd8+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中西医结合组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cd8+、cd4+="" p提高免疫功能。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围绝经期;炎症因子;免疫功能

  中国图书分类号:R711. 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411(2018)11_2513_04;doi:10.7620/zgfybj.j.issn.1001-4411. 2018.11.38

  妇女在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衰退而引发的全身多 系统症状的症候群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 MPS),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内分泌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及免疫功能低下等[1]。数据显示,我国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约为85 010,症状严重者占20%~30%。现代西医治疗MPS主要采取激素替代疗法,但不良反应明显,且有一定的致癌性。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及推广,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中医治疗并取得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MPS对患者血清雌激素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MPS患者92例随机分为西药组31例,中药组29例,中西医结合组32例。西药组患者年龄45~55岁,平均(50. 24+7. 18)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病程(1. 16 +0. 24)年。中药组患者年龄46~54岁,平均(49. 77+6. 84)岁;病程4个月~2.5年,平均病程(1. 12 +0. 21)年。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年龄47~55岁,平均(50. 62±7. 24)岁;病程3个月~3.5年,平均病程(1.26±0. 28)年。3组患者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①年龄45—55周岁的妇女;②临床表现:月经周期改变;神经精神症状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包括潮热、多汗、失眠、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等;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包括尿频、尿急、阴道灼热感、性交疼痛等;③内分泌检查:雌二醇(E:)水平下降,促卵泡刺激素(FSH)及促黄体生成素( LH)水平上升。排除标准:①年龄<45或>55周岁;②生殖系统良恶性肿瘤或手术导致的月经紊乱或绝经患者;③卵巢及子宫器质性病变或接受过手术患者;④近3个月接受性激素治疗患者;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⑥精神神经症状;⑦患者具有使用雌激素的禁忌证。

  1.3治疗方法[51 西药组:患者口服阿仑膦酸钠片(海南益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99)治疗,10 mg/次,1次/d,疗程3个月。中药组:给予患者自制中药汤剂治疗,其处方为熟地25 g、山萸肉15 g、黄芪15 g、淫羊藿25 g、山药20 g、黄精10 g、补骨脂20 g、丹参15 g、枸杞子15 g、怀牛膝15 g;用水煎服,1剂/次,2次/d,疗程3个月。中西医结合组:本组患者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加以口服阿仑膦酸钠片,方法剂量同西药组,疗程3个月。3组患者除上述治疗外,均给予心理辅导、饮食及运动指导,同时给予所有患者钙补充剂钙尔奇一碳酸钙D3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29)口服,600 mg/次,3次/d;阿法骨化醇软胶囊(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分装,国药准字J20130162)口服,1pug/d,疗程3个月。

  1.4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白介素一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仪)含量、E。、FSH及LH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5检测方法[6] 骨密度测量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于患者前臂中远1/3处测量。采用ELISA法检测IL-1及TNF-a含量,IL-1 ELISA试剂盒为武汉eiaab公司产品,产品编号E0566h; TNF-a ELISA试剂盒为武汉eiaab公司产品,产品编号E0133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E:、FSH及.LH水平,取患者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1.6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i±s)进行统计描述,3组间差异当数据满足正态和方差齐性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法两两比较;正态但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稳健方差分析,非正态数据的3组间差异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采用Dwass-Steel-Critchlow-Fligner两两比较,P<o. p=""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 治疗后3组患者骨密度均比治疗前提高,且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x+s,g/C1112)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西药组

     31

    0.  65+0. 08

    0.  68±0. 0511

中药组

    29

    0.  64+0. 05

    0  70+0. 06“

中西医结合组

    32

    0.  67+0. 07

0.  79+0. 09.a'

F值

    1.  441

    4.  545

P值

    0.  422

    <0.  05

  注:a.与治疗前比较P<o. p="" 05;1).与另两组比较p<o.05。

  2.2 3组患者治疗前、后11-1及TNF -Ⅸ含量比较治疗后西药组及中药组IL-1及TNF-a含量较治疗前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另外两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E2、FSH及LH水平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E2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中西医结合组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o. p="" 05);fsh及lh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中西医结合组显著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IL-1及TNF-a含量(i±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IL-1 ( n8/ml)

  治疗后

  TNF-a( pS/ml)

  治疗前 治疗后

  西药组 31 52. 58+16. 24 47. 21+14. 16 33.16+7. 92 26. 02+6. 88'

  中药组

  中西医结合组

  F值

  29

  32

  55. 21+15. 28

  54. 18+14. 22

  1. 425

  48. 37+17. 12

  42. 10 t12. 16Lt}J

  6. 757

  34. 05 +8. 11

  33. 86+7. 87

  1. 072

  27. 14+6. 92"

  22. 63 +4. 24.[1'

  6. 752

  P值 0. 395 <0. 01 0.427 <0.0】

  注:a.与治疗前比较P<o. p="" 05。<="" 05:b.与另两组比较p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E。、FSH及LH水平(i±s)

  组别

  例数

  E2( pffiol/L)

  治疗前 治疗后

  FSH( U/l。)

  治疗前 治疗后

  LH( U/l。1

  治疗前 治疗后

  西药组 31 42. 16+15. 30 56. 13+11. 12' 63. 12+8. 25 47. 13+5. 14a 36. 27+6. 14 31. 27+4. 16'

  中药组

  中西医结合组

  ,值

  29

  32

  43. 07+16. 11

  43. 13 +15. 97

  1. 275

  58. 25+12. 37a

  71. 30+11. 46ah

  21. 524

  64. 06+8. 33

  63. 75 +8. 27

  1. 057

  45. 24+5. 07 a

  32. 53+3. 18al)

  19. 751

  35. 86+6. 03

  37. 10+5. 88

  1. 075

  30. 79+4. 12'i

  24. 86t3. 23tll

  20. 752

  P值 0. 352 0.000 0.575 0.000 0.569 0.000

  注:a.与治疗前比较P<o. p="" 05。<="" 05;b.与另两组比较p

  2.4 3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CD4+、CD8+、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i±s)

  CD3+(%) CD4+(%) CD8+(%) CD4+/CD8+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西药组 31 60. 15 +6. 32 59. 37+6. 14 21. 47+4. 22 34. 14+5. 68 20. 16+3. 36 24. 12+2. 78 0.87+0. 21 】.56+0. 37

  中药组 29 59. 85+6. 20 59. 53+6. 01 22. 10+4. 36 33. 17+5. 53 21. 07t3. 28 24. 27+2. 69 0. 90+0. 22 1. 59t0. 35

  中西医结合组32

  F值

  60. 48土6. 11

  1. 975

  61. 18 +3. 17

  1. 242

  21. 75 +4. 17 40. 19+5. 18 ah 20. 78+3. 14 29. 38+2. 72 al) 0. 89土0. 17 2. 55 t0. 18 al,

  1. 575 10. 075 1. 375 5. 758 1. 742 3. 75

  P值 0. 375 0.401 0.574 <0. 01 0.475 <0. 01 0.375 <0. 05

  注:a.与治疗前比P<o. p="" 05。<="" 05ib.与另两组比较p

  3讨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中年女性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及雌激素分泌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常伴有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等症状,同时随着女性年龄的递增、雌激素分泌的减少及患者负反馈机制减弱,也会导致患者FSH及LH水平升高,FSH及LH水平分别可升高10倍与3~5倍。研究表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发生潮热前,LH经垂体脉冲样释放,LH水平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8]。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功能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发得到重视。有学者认为,绝经期妇女均患有内分泌一免疫功能紊乱的症状,而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衰退更加严重[9]。

  围绝经期综合征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补充雌激素,一方面可以有效为患者补充性激素,另一方面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减缓骨质流失。但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弊端颇多,具有引发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患者往往难以接受。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更倾向于接受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在中医学范畴则属于“绝经前后诸症”,多见于“脏燥”、 “郁证”、 “百合病”、“眩晕”等病症的论述中[l1]。中医认为,女性在七七之年肾气逐渐衰竭,加上体质因素等,天葵也逐渐衰竭,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不相协调导致本病的发生。同时中医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肾具有主骨生髓的作用,肾中精气旺盛,则骨髓生化有源,骨质方才强劲[12]。因此,本研究中所采取的中药汤剂主要作用为补肾调冲,从肾、肝、脾、胃等各方面人手,滋补肝肾之阴;其中熟地滋血补阴,山萸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黄芪补气固表,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山药补肾涩精,黄精补气养阴益肾,补骨脂补肾壮阳,丹参活血祛瘀,枸杞子补血抗衰,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雌激素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影响。

  参考文献

  [1]尹金磊,关素珍,赵长普,更年灵汤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及对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 (9):227-230.

  [2]于舒雁,刘会丽,苗明三,更年期综合征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特点[J].中医学报,2012,27(3):338.

  [3]吴智娟,钟文明,刘晓娟,等,围绝经期妇女90例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29 (9):1101-1102.

  [4]马垄,陈燕霞,中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策略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 (20):3899-3905.

  [5]陈继明,高红艳,李沁,坤泰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 (3):231-234.

  [6]倘余乐,段贤春,李琴,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及治疗进展[J].安徽医药,2013,17(5):730-731.

  [7]朱慧琼,池鸿斐.齐墩果酸片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 (14):1491-1493.

  [8]顾文莉,张雪玉,张丽,等.克龄蒙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4):424 -426.

  [9]胡立君,高风春,综合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lm清雌激素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 (19):2994-2996

  [10]马学竹,李秋艳,陈锹发,等,围绝经期综合征巾医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9):1329-1331

  [11]张国丽,傅萍,马娴.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实验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 (2): 434-436.

  [12]陈丽霞小剂量雌激素、孕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 (27):4595-4596.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