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2019.08.20 14:16
305 0 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丁立辉

  (河南省宜阳县中医院内科,河南宜阳471600)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 2018) 06-0716-03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0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用西医强心、利尿、抑制心肌重塑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6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益心汤治疗,15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4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LVEDV、LVEF及NT-proBNP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LVEDV、LVEF及NT-proBNP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LVEDV、LVEF及NT-proBNP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由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理念和手段不断进步,但中药因其在稳定病情、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衰的治疗中[2]。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共103例,均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21例、女35例;年龄45~76岁,平均65.2岁;病程3—19年,平均9.7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8例,肺源性心脏病1 2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高血压病心脏病及心肌病等3例;心功能NYHA分级为心功能Ⅱ级32例,Ⅲ级21例,Ⅳ级3例;伴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6例。对照组47例,男18例、女2例;年龄43~75岁,平均65.6岁,病程3—18年,平均9.6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高血压病心脏病及心肌病等3例;心功能NYHA分级为心功能Ⅱ级28例,Ⅲ级17例,Ⅳ级2例;伴原发性高血压17例、糖尿病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心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

  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导致急性心衰;②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严重脑血管病变、肾衰、恶性肿瘤病变等;③不能良好沟通并配合。

  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低脂低纳或糖尿病饮食、适当限水,西医常规利尿、抑制心肌重塑、减轻心脏负荷、强心、必要时抗血小板、稳定血压及血糖对症及支持治疗,药物包括依那普利片或缬沙坦片、呋塞米片、氢氯噻嗪片、螺内酯片、倍他乐克片、地高辛片等。

  治疗组加用参附益心汤治疗。药用黄芪30g,红参6g,制附子10g,桂枝9g,葶苈子10g,泽泻12g,茯苓12g,五加皮12g,川芎12g。丹参15g,桃仁12g,五味子10g,牛膝30g,炙甘草15g。兼气虚加山药30g,白术15g;阳虚甚重用附子20g(先煎30min),肉桂15g;血瘀甚加红花10g,川芎12g。日1剂,水煎服,服15剂为一疗程,治疗2~4个疗程。

  3观察指标

  观察用药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心脏彩超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NT-proBNPo

  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i±J)表示、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胸闷、水肿等症状明显缓解、心功能恢复至2级以上。有效:胸闷、水肿等症状好转、心功能恢复至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无好转,心功能无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5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6

  31

  20

  5

  (  91.07)

  对照组

  47

  16

  20

  11

  (  76.5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心脏彩超LVEDd、LVEF指标比较见表2。

  表2两组心脏彩超LVEDd、LVEF指标比较 (x+s)

  组别

  时间

  LVEDd(  mL)

  LVEF(  qo)

 

治疗组

 

 

56

 

治疗前

 

治疗后

143.64  + 6.45

 

115.11  + 8.87

36.46  + 3.35

 

46.43  + 3.33

 

对照组

 

 

47

 

治疗前

 

治疗后

142.64  + 7.36

 

119.68  + 9.77

36.79+  3.46

 

42.64  +3.5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指标比较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指标比较 (ng/L,x+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56

1394.30+72.68

466.54+25.18

    对照组

    47

1392.85+67.20

791.43+31.6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组出现轻微腹泻2例,呕恶1例,能自行缓解;对照组有轻度面红、头痛2例,干咳3例,继续用药后自行消失,均未影响治疗。两组均无出血病、心肌梗死例及死亡病例。

  6讨论

  中医传统文献中无“心力衰竭”名称,相关临床表现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 “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能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等。《金匮要略》记载: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心脏门》首次提出“心衰”一词“心衰则伏”。清代程文囿《医述》记载“心主脉,爪甲色不华,则心衰矣”。根据心衰的临床特征属中医“喘证”、“心悸”、“怔忡”、“心痹”、“心水”、“水肿”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亏虚为其发病之本。心衰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治疗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的发展,从而维持心功能,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西医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所致的心肌损伤与坏死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醒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两者的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衰的基础,可改善预后。

  参附益心汤方中黄芪、红参利水消肿、健脾益气,制附子、桂枝助阳通痹、温养心脉,葶苈子、泽泻、茯苓、五加皮利水渗湿,川芎、丹参、桃仁活血化瘀,牛膝活血兼利水,五味子养心滋阴。黄芪“能补五脏诸虚,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皮肤腠理开l司之总司”,黄芪注射液可以增加冠脉血流,可以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减慢心率,纠正心衰。人参可提高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和冠脉血流量,双向调节血压。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尤其在心脏功能不全时该作用更为显著,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收缩幅度和加快频率的作用。,附子提取物对动物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附子注射液能提高缺血心脏做功效率和增加心肌血液灌流,增加缺血心肌的供氧供能,从而改善心肌氧的供求平衡及减少了因缺氧引起心率失常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循环系统机能病理状态与临床症状。葶苈子能使心收缩加强,使心率减慢,心传导阻滞,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川芎可以增加心机收缩力,使心率变慢,是一种新的“钙拮抗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和降低心肌的耗氧量。丹参可以使心输出量增加,使冠脉扩张,冠脉流量增加,有增加微循环血流的作用,有利于局部组织微循环的血液灌流及侧枝循环的建立,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对体外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五味子有强心作用,可加强心收缩力,增加血管张力,具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对高度循环衰竭而致动脉压降低者有良好效果。黄芪、红参、制附子、桂枝、葶苈子均有强心作用,泽泻、茯苓、五加皮、葶苈子均有利尿作用,川芎、丹参、桃仁、黄芪、党参均有利尿作用心1。诸药合用,温通心脉利水平喘、活血化瘀,既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又符合现代研究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LVEDV、LVEF及NT-proBNP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 42 (2):98-122.

  [2] Fu SF, Zhang JH, Gao XM, et al.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J] .Heart Asia, 2010,2:24-27.Doi.10.1136 /ha.2009. 001123.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77.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4)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 42(3):98-99.

  [5] Yancy CW, Jessup M, Bozkurt B, et al, 2013ACCF/ 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of heart failure: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Circulation, 2013,128( 16):1810-1852.

  [6] McMurray JJ, Adamopoulos S,Anker SD, et al.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12: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12 0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HFA) of the ESC[J]Eur Heart J,2012, 133 (14):1787-1847.

  [7]黄春林,朱晓新.中药药理与临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3-736.

  [8]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36 (2):133-140.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