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

2019.10.23 09:35
256 0 0

  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

  肖兰凤 孟海霞

  【摘要】目的分析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分娩的产妇180例作为盆底表面肌电组,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内返院复查的产妇85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个性化产后健康指导。结果产后1个月,剖宫产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产后2个月盆底表面肌电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能够提高产后产妇的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且降低其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应提倡产后行盆底康复指导。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表面肌电;盆底康复;阴道分娩;剖宫产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一组由于盆腔支持结构缺陷或者退化、损伤和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1-2]。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是通过在神经肌肉系统内产生一种可随意性或非随意性活动的生物电信号,并经过表面电极放大、引导、显示终获得一堆电压时间序列信号,具有创伤性小、重复性高、探测范围广的特点。本研究采用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发现其对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和剖官产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较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分娩的产妇180例作为盆底表面肌电组,年龄20~32岁,平均(26.25±4.25)岁,其中阴道分娩85例、产钳助产9例和剖宫产86例,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内返院复查的产后孕妇85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9 ~30岁,平均( 25.15±4.0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盆底表面肌电组中的180例产妇产后1个月开始进行盆底功能锻炼,并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选取阴道表面肌肉放置电极,收集盆底横纹肌的运动电位,初步了解神经肌肉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及时做出反馈调整,根据个性化原则给予180例产妇相应的能量、频率、脉宽的电刺激。采用双通道表面肌电检测仪检测两组产妇产后1、2个月的盆底肌张力评分、肌纤维功能、肌肉压力、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其中,对于盆底肌张力评分可分为5个级别:I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1s;Ⅱ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1~2 s;Ⅲ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2~3 s;Ⅳ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3~4 s;V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4s,处于≤Ⅲ级表示盆底肌张力异常圈。产后2个月,采用所有产妇的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其正常范围为膀胱颈的旋转度< 200和膀胱颈的角度<950嘲。

  三、统计学方法

  将患者临床相关数据录入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i±s)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则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仅=0.05,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产妇产后1个月、2个月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

  产后1个月,剖官产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产后2个月,盆底表面肌电组和对照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显著低于产后1个月,其中盆底表面肌电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1、2个月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例(%)]

  两组产妇产后1、2个月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png

  二、两组产妇产后2个月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比较

  剖官产组在产后2个月的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产后2个月,对照组的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显著低于盆底表面肌电组,见表2。

  表2两组产妇产后2个月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比较(cm H20,x士s)

  两组产妇产后2个月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比较.png

  三、两组产妇产后2个月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比较

  产后2个月,对照组产妇膀胱颈的角度和膀胱颈的旋转角度分别为( 80.23 +7.88)o、( 16.54±4.12)o;盆底表面肌电组中阴道分娩、剖宫产、产钳助产产妇膀胱颈的角度分别为( 83.65±10.12)o、(70.01±6.51)o、( 85.07 +10.67)0;盆底表面肌电组中阴道分娩、剖官产、产钳助产产妇膀胱颈的旋转角度分别为( 22.98 +5.88)o、(11.47±3.09)o、( 23.15±3.33)o;剖宫产组的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对照组的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盆底表面肌电组(P<0.05)。

  四、两组产妇产后2个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产后2个月,剖官产组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对照组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盆底表面肌电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产妇产后2个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例数性功能障碍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

  两组产妇产后2个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比较.png

  讨 论

  盆底表面肌电指导是通过结合生物肌电刺激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一种有利于肌肉康复的训练方案,对盆底结构的功能锻炼、恢复、加强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其具有快捷、准确、无创的优势,可直接获取损伤肌纤维类型以及盆底肌功能的情况,对于产后产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2个月盆底表面肌电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对照组的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显著低于盆底表面肌电组,这说明盆底表面肌电指导对于产后产妇的盆底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1个月,剖宫产组的盆底肌张力评分异常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产后2个月的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这主要由于阴道分娩时盆底拉伸延长、肌肉高度扩张,同时胎头挤压骨盆底所可以导致盆底肌肉机械损害所致。

  综上所述,盆底表面肌电指导产后盆底康复能够提高产后产妇的肌纤维功能以及肌肉压力功能,且降低其膀胱颈的角度或旋转角度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因此临床应提倡对产妇产后行盆底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 Bernard S,Ouellet MP, Moffet H, et al. Effects of radiation therapy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muscle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the pelvic area:a systematic review[J]. J Cancer Survivor, 2016, 10:351-362.

  [2] 王小榕,产后尿失禁与盆底表面肌电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 13:133-136.

  [3] 张紫琪,廖碧珍,李明慧,等.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临床价值的Meta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 33:1-5.

  [4] Starr JA, Drobnis EZ, Lenger S,et al.Outcomes of a compre- hensive nonsurgical approach to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for urinary symptoms, defecatory dysfunction, and pelvic pain[J]. Female Pelvic Med Reconstr Surg, 2013, 19:260-265.

  [5] 林忠,赵军玲,张政昌,等,广西地区壮族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状况调查[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 13:342-344.

  [6] Masterson TA, Masterson JM, Azzinaro J, et al.Comprehensive pelvic floor physical therapy program for men with idiopathic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a prospective study[J]. Transl Androl Urol, 2017, 6:910-915.

  [7] 李宇琪,刘海意,吴媛嫒,等,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和Kegel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 34:619-622.

  [8]Luginbuehl H, Baeyens JP, Taeymans J, et al.Pelvic floor muscle activation and strength components influencing female urinary continence and stress incontinence:a systematic review[J]. Neurourol Urodyn, 2015, 34:498-506.

  [9] 王红燕,朱秀芳,朱浩琴,等.新产程标准下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肌电评价及产科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7,16:713-716.

  [10] 周杰,李维玲,李牧,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 20:78-81.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