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分析

2019.09.17 16:56
508 0 0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分析

  黄兴华(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商丘476000)

  摘要:目的:研究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2月^一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将6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两组,30例为一组。其中,一组实施传统疗法治疗(对照组),另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MMSE评分、ADL评分、CDR评分、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MMSE评分、ADL评分、CDR评分、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具优势(P<0.05)。结论: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时应用丁苯酞安全有效,有利于精神状态、生活能力和痴呆程度的改善。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丁苯酞有效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49.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 2018 )06-0157-01

  血管性痴呆是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低血压和高龄人群的发病率较高,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记忆力衰退和认知功能障碍圜,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呈现增长趋势,血管性痴呆患者越来越多,临床上一般使用麦角生物碱制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神经营养因子等药物或综合疗法治疗此病,但效果一般。我院将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将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2015年2月~2016年2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一组30例。

  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6—77< 60.46±4.38)岁,病程1—3 (1.79±0.53)年。

  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7—78( 60.51±4.40)岁,病程1~4(1.82t0.55)年。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纳入以及排除标准:①纳入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②经头部CT扫描确诊为血管性痴呆。③排除患有其他类型痴呆及精神病。④排除患有严重心、肾、胃等器质性疾病。⑤排除有药物过敏史。

  1.3治疗方法:实施传统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降糖、降脂、降压、抗凝、血管扩张剂和神经元保护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90d。

  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分别在早、中、晚餐前服用丁苯酞0.2g。连续治疗90d。

  1.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1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精神心理量表得分(MMSE评分、ADL评分、CDR评分)、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4.2疗效判定标准: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分别对精神状态、生活能力和痴呆程度进行评分,MMSE评分和ADL评分越高越好,CDR评分越低越好。

  疗效判定标准为MMSE评分。

  显效标准:MMSE评分较治疗前增加超过4分。

  有效标准:MMSE评分在治疗后增加1~3分。

  无效标准:MMSE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

  以(30例一无效例数)/30例x100%为临床总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将两组精神心理量表得分、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表示,以(n)%形式表现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卡方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精神心理量表得分,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精神心理量表得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精神心理量表得分(xts,分)

  对比两组精神心理量表得分.png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2.2临床总有效率:通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得知,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如表2所示:

  表2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

  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png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出现腹泻2例,转氨酶升高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u/o,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体(脂溶性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血脑屏障,抗脑部缺血功能强[31。丁苯酞可在缺血区脑线粒体上直接起作用,不仅能起到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作用,还能使脑内腺苷三磷酸、磷酸肌酸水平和脑缺血耐受性得到有效提高,对脑缺血状态下的脑能量代谢进行调节,在减少自由基生成的同时使缺血区脑血流量增加,对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功能进行改善。丁苯酞可减少或抑制谷氨酸和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细胞色素C的释放,对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介导的多项病理生理过程进行选择性抑制,可起到缓解微血管痉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效防止形成血栓。丁苯酞能够使脑缺血缺氧后线粒体Ca“-Mg“-ATP酶、Na+-K+-ATP酶及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得到有效提高,减少脂质过氧化对脑部的损伤。

  总而言之,应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效果较为理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合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帆.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6,22( 23):146-147.

  [2]何秀贞.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使用丁苯酞治疗的效果及药物对精神心理量表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6,28(2):181-183.

  [3]雷文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 24):89-90.

  [4]黄旭玲.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0):132-133.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