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安全认知及行为现况研究

2019.11.15 11:14
814 1 0

  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安全认知及行为现况研究

  尉耘翠1,聂晓璐1,彭晓霞1,邢梅1,贾露露1(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2.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北京100098)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安全认知及行为现状,为指导家庭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式,在全国随机选择37家幼儿园,由专业药师入园调查,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回收样本3 276份,结果显示79. 24 010的学龄前儿童近半年内曾经生病,其中94. 18%使用药物治疗;儿童家庭用药不规范行为主要包括随意停药(51.80%)、不经常阅读说明书(19.17%)、使用成人药物( 8. 55%)、不经常核对药名及有效期(7.33%)、送服方式欠佳(4.12%)等。家长参加药物不良反应宣教率较低(26.62%);7.42%的被访家庭发生过经医师确诊的药物不良反应,另有6. 84%的家庭发生过未经医师确诊的药物不良反应,96. 70%的家长支持建立家长配合上报的儿童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家长对儿童用药关注度非常高(78.17%),获取用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医师、药师及护师的指( 76. 350'/0)。结论:我国学龄前儿童家庭不规范用药行为仍较多,但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关注度普遍较高。未来应充分发挥儿科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开展广泛、系统、规范的儿童用药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同时可建立家长配合上报的儿童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进一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认知;行为;现况研究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8X( 2018) 05-0035-05

  随着医药知识的普及,我国家庭用药行为越来越普遍。儿童作为特殊群体,由于其自身特殊性、药物临床试验受限以及儿童专用药品种类、剂型、规格缺乏等原因,我国儿童药物用药风险明显高于成人[1]。同时,家长对于儿童家庭用药的管理水平存在局限性,不合理用药情况亦较为突出[2]。因此,正确指导家长对儿童家庭用药的规范管理,保证儿童家庭用药的合理使用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而在儿童群体中,已入幼儿园但未入学的学龄前期儿童无法受到家庭24 h全方位照顾,但其用药行为和方法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家庭,因而其用药安全更应重点关注∞3。本研究是由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发起,在北京儿童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支持下完成的一项全国多中心抽样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安全认知及行为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指导家庭合理安全用药、保障儿童健康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现场及研究对象的选择

  中国学龄前儿童用药安全认知及行为调查项目于2016年8 -12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本项目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30家医疗机构所在地区的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分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普爱医院。由药师对所选择的幼儿园开展人园调查,共调查幼儿园37家。

  1.2调查内容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学龄前儿童及问卷填写者基本情况等;(2)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行为现状:包括近半年用药情况、成人药物使用情况、药店购药情况、用药习惯、药物不良反应等;(3)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认知现状: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认知情况、用药安全知识关注情况等。

  1.3调查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开展调查工作。对于选中班级的家长全部进行调查。2016年8-11月进行问卷调查,11月下旬收回全部问卷,并进行问卷复核及录入。

  1.4调查质量控制

  问卷收回后,通过问题及答案的逻辑关系,去除答案相互矛盾的问卷;由相关研究人员对问卷随机抽取10%进行电话回访复核,不合格问卷超过20 010时,要求该中心重新抽样;如发现某位调查员有一份伪卷,则对其所有问卷作废处理,并按相同数量补充调查问卷。

  1.5资料分析

  应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由两名不同的录入员分别录入,保证信息录入准确性。经审核无误后,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Excel软件作图。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3 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1. 00%。调查对象来自全国37家幼儿园。所调查学龄前儿童的中位年龄为4岁,其中小2岁,大7岁。填写本次问卷的家长中位年龄为36岁,其中小21岁,大79岁。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中,学龄前儿童所在班级、被调查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n=3 276例)

表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n=3 276例) 

  2.2 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行为现状

  2.2.1近半年用药情况在所调查的3 276名学龄前儿童中,2 596名(79. 240/0)儿童在近半年内曾经生病(需要服药或就医)。在生病时间方面,32. 67 010的学龄前儿童近一次生病时间在15~30 d内,分别有25. 89%、17. 140/0、15. 68%、8.620/0的学龄前儿童近一次生病时间在31—90 d、7d内、8—14 d或91—180 d;在生病后处理方式方面,分别有35. 48%和30. 82u/o的家长选择专科儿童医院就诊和综合医院儿科就诊,其余家长选择凭经验自行处理( 22. 11010)、去社区医院就诊(6.93%)、去药店咨询(3.040'/0)以及其他处理方式(1. 620/0)如自行治疗缓解等。在生病的2 596名学龄前儿童中,2 445名(94. 180/0)使用了药物治疗。居前5位的药物种类分别为感冒药(61.86%)、止咳化痰药(54.45%)、止痛退烧类(内服,24. 13%)、止痛退烧类(外用,12.78010)及抗过敏药(9.56%);居前5位的药物剂型分别为口服液(66.97%)、颗粒或粉剂( 57. 24%)、片剂(19.78%)、喷雾气雾剂(18.64%)及针剂(9.75%)。服药后出现呕吐的情况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吐药率为9. 37%(229/2 445),其中分别有67. 25%、20. 09%的儿童在用药后马上吐出或在30 min内吐出,其余分别在1 h内(8.30%)、2 h内(1.310'/0)或超过2 h(3.05%)发生吐药行为。吐药后家长采取的处理方法主要为停止口服药物(58.52%)、立即补服少量( 24. 020/0)、立即补服原量(13.54%)及其他方式(3.92%)。

  2.2.2成人药物使用情况8.550/0 (280/3 276)的家长表示曾给学龄前儿童服用过成人药物。其主要原因是“认为儿童不宜使用成人药但缺乏儿童剂型”,所占比例达到67. 500/0;仍有高达32. 50u/o的家长认为“儿童可以使用成人药”。在服用成人药时家长主要采取减少用量的方法来控制药量(53.57%),其他方法还包括既减少用量又减少次数(33. 57010)、仅减少用药次数(2.50%)、直接按成人剂量给药(1.43%)及其他方式( 8. 930/0)如按体质量自行把握用药剂量。

  2.2.3 药店购药情况偶尔或经常在药店购药的家长分别占65. 320/0(2 140/3 276)及17. 61%( 577/3 276)。药店购药主要原因为方便(43.91%),其次是自认为没有必要去医院(36.99%)、病情紧急( 9. 020/0)以及其他原因(10. 08 010)。药店选药依据主要为医师或药师建议( 65. 870/0)、凭经验购药(37. 250'/0)、药店工作人员推荐(20.03%)、亲朋好友推荐(12. 15%)及其他(2.89%)如看药品说明书。药店购药后,在给儿童用药前51. 20c/o的家长会经常咨询专业人士(医师或药师等),偶尔咨询的比例为41. llu/o,还有7.69%的家长从不咨询专业人士。

  2.2.4 用药习惯情况 本研究围绕核对药名及有效期、阅读药品说明书、送服方式、未按时用药及服药效果不理想时处理方式、停药时间等方面调查用药习惯情况,结果见表2。

  表2调查对象用药习惯情况(n=3 276例)

    用药习惯调查内容

    选项

例数

百分比/%


经常核对

  3  036

    92.  67

用药前核对药名及有效期

偶尔核对

  219

    6.  68

从不核对

    21

    0.  64

经常阅读

2  648

    80  83

 

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

 

一般阅读

 

经常不读

    572

 

    39

    17.  46

 

    1.  19

从来不读

    17

    0  52

温水

  3  141

    95.  88

凉开水

    83

    2.  53

送服方式(颗粒剂或粉剂)

牛奶

    9

    0.  27

甜味饮料

    13

    0.  40

其他8

    30

    O.92

立即补服

  1  137

    34  71

将下次服药时间提前

    755

    23.  05

未按时用药后处理方式

到下次服药时间给正常剂量

  1  301

    39.  71

到下次服药时间给2倍剂量

    6

    0.  18

其他6

    77

    2.  35

去医院就诊

  2  695

    82.  26

继续用药,再观察几日

    417

    12.  73

 

服药效果不理想时处理方式

 

增加用量

 

更换其他药物

    6

 

    114

    0.  18

    3.  48

 

多种药物一起使用

    8

    0.  24

其他。

    36

    1  10

按医师/药师要求

    1  579

    48.  20

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

    4】9

    12  79

 

停药时间

 

症状消失后立即停药

 

延长一段时间后停药

    886

 

    347

    27.  05

 

    10.  59

将本次购买药品吃完

    22

    0  67

在孩子拒不配合时

    23

    0.  70

  注:。如开水送服、遵医嘱或根据说明书等.b如将下次服药时间延后、视病情而定等;c如食疗等。

  2.2.5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7. 42%( 243/3 276)的被访家庭“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并且经医师确诊”;6. 84 010的家庭“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但未经医师确诊”,从未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为80. 310'/0,另有5. 43%的家长对此表示不确定。

  在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方式方面,46. 20%的家长会“停止用药,并马上到医院就诊”,38. 14%的家长会“停止用药,观察反应是否减轻”,分别有8. 68%、2.95 010、2. 33%、1.71010的家长会选择“停止用药,并自行对症处理”、“减小药量”、“不予理会,继续按原量用药”或“其他方式”。

  2.3 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安全认知现状

  2.3.1 药物不良反应认知情况 调查家长对药物不良反应定义的认知现状,结果见表3。调查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征兆的认知情况,见图1。

  表3家长对不良反应认知理解(n=3 276例)

    选项

例数

百分比/qc

等同于药物副作用

  559

    17.  06

服药后产生的一切不良事件

  865

    26.  40

由于处方或用法用量不当引起的有害反应

  312

  +9.  52

由药品质量问题引起的有害反应

  155

    4.  73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

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1  385

 

    42.  28

  呕吐

  皮疹

  休克

  呼吸困难

  皮肤出血点

  食欲不振

  尿色尿量改变

  腹弼

  头痛

  黄疸

  喷嚏

  发热

  流涕

  其他

  200 400 600 800 1 000 1200 1 400 1600例

图1 学龄前儿童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征兆(n=3 276例)

  图1 学龄前儿童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征兆(n=3 276例)

  2.3.2 药物不良反应的宣教与监测 调查被访家长接受药物不良反应宣教情况,高达73. 38%的家长从未接受过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宣教,11. 54%、15. 08%的家长仅接受过1次或2次以上。90. 42%(2 962/3 276)的家长希望了解学龄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相关信息,居前5位的信息需求分别为基本知识、判断方法、预防方法、处理措施及监测意义。调查被访家长对开展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重要性认识,高达83. 49%的家长认为开展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非常重要,15. 60010的家长认为其比较重要,认为其一般重要、不太重要或完全不重要的家长仅占0. 91%;对于监测方式,63. 160/0的家长认为较好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式为医院主动监测,另有35. 99%的家长认为“家长主动上报,经医院诊断后登记”

  方式更好,其余家长的态度为“无所谓”(0. 85%)。若要建立家长配合上报的儿童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调查显示有高达96. 70 010的家长表示将十分配合该项工作的实施。

  2.3.3 用药安全知识关注情况 调查家长对用药安全关注情况,78. 17%及19. 66 010的被访者对儿童用药安全问题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一般关注及不太关注的家长比例仅2. 17%。其获得儿童用药安全知识主要途径包括医师、药师及护师指导( 76. 35 010)、网络(46. 15 010)、书籍(31.45%)、药店咨询(27.78%)、亲朋好友(24.25%)、电视新闻节目( 22. 78 010)、社区宣教(12. 21010)、报纸及杂志( 10. 08%)以及其他方式如药品说明书等(0. 56010)。

  调查家长对用药安全信息需求度排序,66. 35%的被访者将“常用药品正确服用信息”排在第1位,“装备家庭药箱指导”( 32. 890'/0)、“家庭急救药品使用”(32.77%)、“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方法”(28.89%)分别排在第2—4位;调查用药安全培训方式需求度排序第1—5位依次为网络交流如微信等(37.23%)、社区卫生机构培训(20.78%)、专门医疗培训网站( 16. 370'/0)、单位组织培训(14.98%)及医院讲座(13.03%)。

  3讨论

  本课题在全国多中心开展中国学龄前儿童家庭用药行为及认知现状调查,目前国内尚缺乏以学龄前儿童为主体的大规模家庭药安全研究报告。本研究发现,超过3/4的学龄前儿童在调查期半年内曾经生病,用药率超过90 010,学龄前儿童用药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使家庭用药安全需要更多关注和监督。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为学龄前儿童自行用药行为的不规范,存在健康风险。首先,研究显示,8. 55%的家长表示给家中儿童服用过成人药,而在其他相关研究中这一比例约为32. 700'/0~ 35. 0%H!。这一差异可能与所调查儿童年龄段不同相关,相对于大龄儿童,家长对于给学龄前儿童使用成人药更为谨慎。进一步调查使用成人药的原因,67. 50%因缺乏儿童剂型,32. 50%认为儿童可以使用成人药。除此之外,还存在购药随意、缺乏专业人员指导、补服方式欠佳、随意停药等不规范行为。.为此,在政府层面,亟需加大对于儿童专用药品种类、剂型、规格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保证儿童“有药町用”;在社会层面,还需加强儿童用药安全认知的相关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家长用药安全意识,规范家庭用药行为。同时,家长对药品说明书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因此,还需提高药品说明书的准确性、完整性,未来应尽快修订和完善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为家庭用药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我国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本研究显示,7. 42%的被访家庭发生过经医师确诊的药物不良反应,这一结果低于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相关数据(12.90%)[5]。研究还显示,超过2/3的家长从未接受过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宣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家长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理解、征兆识别能力均存在一定局限。为此,科学、系统、规范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宣教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推广,宣教活动可围绕药物不良反应基本知识、判断方法、预防方法、处理措施及监测意义等方面逐步展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本调查显示,6. 840'/0的被访家庭“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但未经医师确诊”。由于我国当前主要依据医疗机构上报作为主渠道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因此,上述家庭用药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尚未在监测范围内,存在监测“盲区”。而高达96. 70 010的家长支持开展“家长主动上报,经医院诊断后登记”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因此,我国可探索开展以家长配合上报为主的儿童家庭用药不良反应监测模式,以补充及完善我国现有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当前,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用药安全非常关注,通常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用药知识[6]。其中,医师、药师及护师的用药指导作为主要途径之一,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尤其是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科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应加大儿科临床药师培训力度,围绕常用药品正确服用信息、装备家庭药箱指导、家庭急救药品使用培训、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等方面不断深化儿童家庭用药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可通过网络交流(如微信等)、社区培训、医疗培训网站、医院讲座等多种形式直接与家长保持沟通,拓宽他们接受新的安全用药信息的渠道,不断提高儿科药师影响力和信任度,规范儿科合理用药行为,以更好地帮助儿科医师开展儿科诊疗服务,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致谢:感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分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普爱医院对本调查项目的大力支持!(医院排名不分先后)

  参考文献

  [1]汪灵芝,儿童用药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11): 1869-1871.

  [2]韩和芹.中国儿童用药安全现状亟待解决[J].世界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5):142.

  [3]陈伟伟,廖必峰,廖芳.赣州市学龄前儿童父母安全用药的认知与行为调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4: 92-93.

  [4]聂晓璐,贾露露,彭晓霞,等,家庭药物储存及儿童用药行为现况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7):921-924.

  [5]唐瑾,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 2020年)》和《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加强对儿童合理安全用药监管[J].世纪行,2014,3:13 -14.

  [6]詹海容,陈燕飞,史道华,儿童家长安全用药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3,13(6):470-473.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1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