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技术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2019.11.14 09:36
372 0 0

  叙事疗法技术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钟国坚杨润莲容兆珍李玉梅刘维燕

  【摘要】 目的探讨叙事疗法技术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103例,按照人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通过抽签的形式抽取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叙事疗法技术进行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情况、总体幸福感及应对方式。结果干预2周、4周研究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1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17项)评分均较人院时低(P<0.05),对照组仅于干预4周后各评分较人院时低(P<0.05),且研究组干预后各时间段HAMA,HAMD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干预2周.4周研究组总体幸福感量表( CWB)各因子评分均较入院时高(P<0.05),对照组仅于干预4周后GWB各因子评分较人院时高(P<0.05),研究组干预后各时间CWB各因子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干预4周后特质应对问卷的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评分均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心理护理中实施叙事疗法技术,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明显增强总体幸福感,有效提高其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关键词】 叙事疗法;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心理护理

  doi:10. 3969/j. issn.1672 - 9676. 2018.16. 059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类型,以情绪在躁狂与抑郁之间周期性往返摆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抑郁发作作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一大特征,与单相抑郁相比,对患者危害更大,可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社会功能减退,从而给其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目前,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对疾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临床逐渐认识到调动患者积极心理因素在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性。叙事疗法是从家庭治疗领域延生出的一种心理干预疗法,具有简单、易操作、效果显著等特点。是指在互动过程中引导患者以故事叙说的形式将问题外化,使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并通过重构新故事,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自主解决[2]。本研究将叙事疗法技术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心理护理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03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 -3)》有关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17项)>17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14项)>14分。(3)患者意识均清醒,且具备沟通表达与理解能力。(4)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要求,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2)有自杀倾向或行为。(3)智力及认知障碍。(4)自行退出调查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经抽签抽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研究组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36. 48±5.36);病程(3.42±1.0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23例,高中以上15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37.15±5.53);病程(3.21±0.9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21例,高中以上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与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并在了解其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叙事疗法技术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方法:(1)取得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治疗师与患者进行初次面谈,这一过程由患者家属陪同,首先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除向其具体说明病因外,还应介绍叙事疗法的特点及优势,以使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并主动配合相关工作。(2)外化问题。心理治疗师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心理现状、文化程度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目的是引导其描述问题,并对问题起个合适的名字,如抑郁命名为“心灵的小黑屋”。(3)将问题作为生存于现实世界的个体,并对与此问题相关的细节展开提问,如“你家属与亲朋是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的”“目前,你身体状况怎么样…你对此问题有哪些想法”,逐渐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相对于该个体是独立的,是其对自己施加的影响,而不是自己要抑郁。(4)重构新故事。将问题与患者分离后,抓住适当的时机向患者提出问题,引导患者讲述过去或现在一段时间此问题未发生的例外事件,如“抑郁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你身上出现的,你觉得它对你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你感觉在哪个时刻抑郁没有出现,当时是不是很快乐”“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彻底康复,你想做什么”等。(5)重获知觉。通过重构新故事,可使患者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与潜在的能力,重新获取自我直觉,并通过调动患者自身潜能,改变自身消极的应对方式,以战胜困难,获得自信。1.3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患者人院时、干预2周与4周后的HAMA、HAMD评分。HAMA、HAMD临界值分别为14分与17分,且评分越高,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越严重[3]。(2)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评价两组患者人院时、干预2周与4周后的总体幸福感。GWB包括对健康的担心、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等7个因子。得分越高,患者总体幸福感越好。(3)使用特质应对问卷评价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应对方式。问卷包括积极应对(10个条目)与消极应对(10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范围为1~5分。得分越高,其对应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f检验或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仪=0. 05。

  2结果

  2.1 两组HAMA,HAMD评分比较(表1)

  表1两组患者入院时、干预2周及4周后HAMA.HAMD评分比较(分.x±5)

    研究组

    52

    6.  51±2.41

    9.  73±2.61

    12.  49士3.62

    4.  63±1.21

    6.  65±1.52

  8.  27土2.15

    对照组

    51

    7.  16±2. 63

    8.  04±2.69

    9.  13土2.81

    4.  41±1.08

    5.  17土1.39

  6.  04±1.53

    组别

  例数


    精力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入院时

    干预2周

    干预4周

    人院时

    干预2周

  干预4周

  研究组

  52

    12.   15±3.36

    15.  67±3.58

    18.  49±4.62

    9.  34±2. 96

    13.  01±3.47

 16.   14±4.03

    对照组

    51

    12.  57±3. 18

    13.  47±3.21

    15.  86±3.24

    10.  27±3.02

    11.  08±2.86

  13.  06±3.58

  注:两组入院时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4周后研究组HAMA,HAMD评分与人院时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仅于干预4周后HAMA,HAMD评分有所降低(P<0.05);干预2周、4周后研究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GWB各因子评分比较(表2)

  表2两组患者入院时、干预2周及4周后CWB各因子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HAMA HAMD

  人院时 干预2周 干预4周 人院时 干预2周 干预4周

  研究组 52 16. 26±5.13 11. 31土3.46 7.43±2.08 19. 51±6.35 14. 62士4. 31 9. 13±1.74

  对照组 51 15. 83±4.57 14. 51土4.13 12. 69±3.11 20.17士6.58 17. 84±5.79 14. 64±3.26

  研究组52 9. 54±2.75 11. 84±2.95 14. 21±3.16 11. 58士3.41 13. 90±3.78 16. 69士4.2353.75士11.52 73.59 :t13.42 86.32 t15.42

  对照组51 9. 85±2.8310. 41±2.67 11. 92±3.04 11. 72士3.63 12. 25士3.71 13. 51±3.8455.98土10.68 60.42 t11.73 69.52 t13.29

  注:入院时两组GWB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4周后研究组GWB各因子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仅于干预4周后GWB评分有所提高(P<0.05);干预2周、4周后研究组CWB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研究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研究组

    52

    28.  24土7.51

    14.  46±6.59

    对照组

    51

    23.  27±5.83

    20.  17±6.31

    #值


    3.  747

    4.  49

    P值

    <0.  001

    <0.  001

  3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感障碍为主导症状的精神疾患,其通常呈发作性病程,即躁狂与抑郁反复发作和交替出现。当抑郁发作时会表现出心境低落、思维迟钝、兴趣丧失、运动量减少等核心症状,从而使患者主观能动性受到削弱。与此同时,患者还常伴有自责、自卑感,导致其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不高,且容易产生社交焦虑情绪,导致患者越焦虑越逃避,越逃避变得越焦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4]。相关研究表明[5],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若得不到及时且有效的临床干预,导致疾病发作频率增加或使病情恶化,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杀风险。单纯药物治疗虽可明显缓解此类疾病患者的情感障碍症状,但无法达到治愈不复发的目的。故临床建议除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药物治疗外,还应辅助应用心理辅导。

  叙事疗法是一种后现代心理疗法,与传统心理治疗模式着重于将心理问题归属于个体内部不同,其认为“不是个人拥有问题,问题并非一个人静止的空间存在,而是叙事结构中的一种时间的存在”。且人在一生之中,总能寻找到不受问题影响的例外事件,人是不会完全受制于问题的。心理治疗师通过使用故事叙说、问题外化、解构等技巧,使当事人在个案中看到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自己,有助于激发当事人的内在力量,更好地迎接生命中的挑战,从而使自己生命的意义得到重新建构[6]。近年来,叙事疗法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取得明显的成效。鉴于此技术手段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临床实践未见报道,笔者选取实施叙事疗法进行心理护理的此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2周、4周后HAMA,HAMD评分均较入院时低,对照组仅于干预4周后HAMA,HAMD评分发生明显变化。提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采取叙事疗法技术进行心理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负面心理状况。这是由于运用叙事疗法后,心理治疗师通过外化式的提问将患者与其症状分离,有助于使患者重新审视自己对疾病的看法,并借此新态度产生健康的心理,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继而利于减轻患者思想压力,重建其自信心,从而使心理障碍逐渐解除。

  抑郁发作患者由于长期受到负性情绪困扰,多使其以消极的应对方式面对困境,而几乎不会想到采取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从而使其生活质量与总体幸福感明显降低,甚至导致患者抑郁症状加重。叙事疗法大特点在于具有人本主义精神,在这一心理模式下,心理治疗师关注点不在于患者是否发生积极的行为改变,而是将重心放在对其生命故事的倾听与欣赏上,帮助患者发现隐藏于主线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并通过这些具有闪光点的支线故事,释放给患者一个明确的信号:“你可通过自身的能力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患者采取相应的行为,积极地适应周围的环境[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2周及4周后GWB各因子评分均较入院时高,而对照组直至干预4周后才出现明显差异,且研究组GWB各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应对方式评分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表明采取此护理式能够显著提高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总体幸福感,提高其应对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综上所述,叙事疗法技术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心理护理中应用,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理障碍,显著提高其总体幸福感及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林,李乐华.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共同致病基因[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1):61 - 64.

  [2]叶爱明,汤义平,临床护理路径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师,2017,55(6):150 -153.

  [3]屈欢,姜桂春,董雯,等,叙事心理治疗应用研究新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7,32(3):99 -102.

  [4]Bech P. The responsiveness of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J].World Psychiatry ,2015 ,14(3):309.

  [5]张文蔚,刘磊,蒋廷云,等.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抑郁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 29):4146 - 4148.

  [6]谢晓颖,蔡靓,冯虹.综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6):1083 -1085.

  [7]肖英霞,李霞,暴露和叙事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 12):1917 - 1921.

  [8]杨成芬.叙事疗法在前置胎盘孕妇期待治疗期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28):3540 -3543.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