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范文大全

2019.01.31 16:16
467 0 0

  在写作时作者们应该都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参考文献、书籍等,对于作者们来说上网搜是快捷的事情。现在晟斯医学就整理了一些论文范文,供作者们参考阅读。

  一、护理类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接受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2015年4月—2016年9月该院对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2例患者,对照组使用西医治疗,治疗组使用中西结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疼痛情况、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是81.10%,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9.05%,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VAS平均评分是(3.75±1.03)分,2个月时的平均评分是(2.59±0.77)分,治疗后TCSS平均(6.27±1.82)分,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42.28±2.41)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3.38±2.72)m/s,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7.19±2.53)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7.49±3.25)m/s,比对照组优秀(P<0.05)。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西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疗效

  糖尿病周圍神经病变(DPN)是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约2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该症状,发病后患者下肢有刀割疼痛感,灼烧感,疼痛在夜间的时候更加强烈有对称性发作,因此患者情绪焦虑,无法入眠,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1]。该次选取了该院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患者来分析,比较西医治疗和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该院的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①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②远端肢体感觉对称性疼痛,有针刺、灼烧感。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42例,治疗组有18例男性和24例女性,小42岁,大78岁,平均(59.67±6.85)岁;病程0.5~5年,平均(3.62±0.83)年;对照组有16例男性,26例女性,小45岁,大74岁,平均(60.14±7.93)岁;病程1~6年,平均(4.02±1.28)年。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治疗:应用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6.5mmol/L、8mmol/L;口服维生素B(国药准字H14021767)110mg和甲钴胺(国药准字H20031126)0.5mg/次,3次/d;并采取加强锻炼、控制饮食等措施。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再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湯:鸡血藤、黄芪各30g,丹参15g、桂枝12g、生姜10g、當归、赤芍、白芍各9g,大枣7颗,参考症状加减何首乌、伸筋草、木瓜、肉桂、熟地黄、石膏、知母、制附子等。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

  1.3疗效评价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TCSS评分系统:①症状包括上肢症状、走路不稳、乏力、针刺感、麻木、下肢疼痛等,每种症状存在记1分,消失记0分,共6分;②双侧踝反射、膝反射消失记2分,减弱记1分,消失记0分,共8分;③脚趾的感觉包括振动觉、轻触觉、关节位置觉、温度觉等,存在记1分,消失记0分,共5分。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是81.10%,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9.05%,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VAS平均评分是(3.75±1.03)分,2个月时的平均评分是(2.59±0.77)分,治疗后TCSS平均(6.27±1.82)分,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42.28±2.41)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3.38±2.72)m/s,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7.19±2.53)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7.49±3.25)m/s;对照组VAS平均评分是(5.87±1.23)分,2个月时的平均评分是(4.43±1.77)分,治疗后TCSS平均(8.27±1.72)分,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65.28±5.41)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7.87±7.72)m/s,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65.97±2.83)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64.23±5.25)m/s,治疗组比对照组优秀(P<0.05,VAS平均评分t=3.451,2个月时的平均评分t=4.431,TCSS评分t=4.561,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t=6.34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t=5.453,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t=4.567、运动神经传导速度t=3.215)。

  3讨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是因为糖尿病影响,导致了神经轴索和髓鞘损伤,主要诱因有遗传、神经缺氧缺血、免疫失调[4]。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主要是消除症状,避免患者神经病变和恶化。度洛西汀、卡马西平、苯妥英钠、阿米替林、文拉法辛等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但是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仅对疼痛缓解具有较好效果;阿米替林、文拉法辛等抗抑郁药物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在中医领域该疾病属于“血痹”“痹证”疾病,患者因风邪入体,气血两虚导致的血气运行不畅,经脉失养,所以治疗的关键就是和血益气,止痛通络。

  该对中西结合方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中药中使用的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内含鸡血藤,能干直通舒经,活血通络;黄芪有祛风和血的效果;桂枝能干通络温阳;生姜可以温胃通络,养血敛阴;丹参、当归可通络活血,赤芍可祛瘀活血;白芍可止痛缓急;大枣可补血、益气、健脾;诸药合用,共奏通痹和营、温经益气、通络活血、祛瘀散寒之功效。根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干消炎,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给神经提供养分。该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是81.10%,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9.05%,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VAS平均评分是(3.75±1.03)分,2个月时的平均评分是(2.59±0.77)分,治疗后TCSS平均(6.27±1.82)分,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平均(42.28±2.41)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3.38±2.72)m/s,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7.19±2.53)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7.49±3.25)m/s,比对照组优秀(P<0.05)。因此中西结合的治疗效果比较突出。

  综上所述,中西结合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治疗效果优秀,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传导速度较快,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娟,林平,梁健华,等.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3,48(21):1881-1885.

  [2]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刘鹏,胡小风,胡穗发.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33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5):64-66.

  二、药学类

  胺碘酮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胺碘酮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方法 100例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头晕、自觉心慌、憋气等, 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 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胺碘酮;房性心律失常;心血管内科;临床特征

  研究选择本院住院的100例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 探讨分析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100例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 所选患者均确诊为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诊断均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1, 2]),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45.9±7.4)岁;男28例, 女22例。对照组年龄22~67岁, 平均年龄(46.5±6.8)岁;男30例, 女20例。排除患有其他系统严重合并症者、存在意识障碍患者, 所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治疗, 即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口服心律平(国药准字H37020793, 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0.1 g/次, 3次/d[3], 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国药准字J20070056, 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选用治疗剂量[4], 采用150 mg的胺碘酮和15 ml葡萄糖溶液进行缓慢静脉推注20 min, 后300 mg维持静脉滴注速度为1.0 mg/min, 在5 h后将速度减缓至0.3~0.5 mg/min。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5]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医药卫生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心电图复查完全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 复查心电图可见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未见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50), 包括出现头晕2例, 呕吐1例, 血压降低1例;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12/50),包括出现头晕4例, 呕吐4例, 血压降低4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76, P<0.05)。

  3 讨论

  胺碘酮是一种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 其作用机理为药物进入人体后,通过切断人体三磷酸腺苷(ATP)中的钾离子通道, 起到对钾离子和钠离子及钙离子的抑制作用,缓解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 大量临床事实证实了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 因此,几年来,胺碘酮药物在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领域得以广泛应用[6,7]。

  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证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 胺碘酮能有效的降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良,李敬斌,李佳卓,等.桂枝甘草龙骨牡垢加味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30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 2015, 32(1):101-103.

  [2] 张鹏飞,徐予,赵永辉.心源性碎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5):119-121.

  [3] 周文杰.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4):123-124.

  三、医学检验类

  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应用探讨

  【摘要】 目的 分析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在肾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肾结石患者, 均行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 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40例肾结石患者手术时间55~180 min, 平均手术时间(87.6±4.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16 d, 平均术后住院时间(9.5±1.5)d。14例肾鹿角形结石患者中, 二期手术1例;26例单发肾结石患者, 术中发现1例有肾积脓, 造瘘管常规留置, 采取二期手术。本组40例患者中, 38例一次性碎石排净, 一次性碎石排净率为95.00%。结论 对肾结石患者采取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 安全有效, 可促进碎石排出,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肾结石;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疗效

  目前,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结石较为有效的手段[1,2]。传统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大部分取俯卧位, 患者体位不适,同时俯卧位影响麻醉观察,尤其是肥胖或者是老年患者,易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增加碎石排出难度。本文主要分析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肾结石患者。通过腹平片(KUB)检测,肾结石大直径为2.4~6.5 cm。合并:肾积水34例, 肾功能不全4例, 糖尿病1例, 高血压7例。其中女18例,男22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39.45±9.32)岁;肾鹿角形结石14例,单发肾结石26例;双侧结石12例, 单侧结石28例。

  1. 2 方法 本组均行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 连续硬膜外麻醉, 肾结石不明显者取截石位,通过输尿管镜引导,于患侧输尿管插入斑马导丝,退出输尿管镜, 沿导丝将F6输尿管插入,然后固定,将导丝退出。取健侧卧位,头低脚低位,抬高腰桥。通过B超穿刺探头检查,于第11肋间或者12肋下,与腋后线交界做穿刺点, 通过B超引导,使用18G穿刺针穿刺结石肾盂肾盏或积水。患者无明显肾积水,通过F6导管, 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使得肾盂扩张,直到拔除针芯后尿液流出证明成功穿刺。置入斑马导丝,退出穿刺针鞘,利用筋膜扩张器,沿导丝经F8扩张至F18,然后将F18鞘置入,并经其中将F9置入,通过F8输尿管肾镜观察,确定患者结石分布状况, 采取气压弹道碎石。对肾鹿角形结石同时建立两个通道采取碎石、冲洗、钳夹;输尿管留置患者,退出输尿管至输尿管中上段,通过输尿管注入生理盐水,使得输尿管上端碎石至肾盂,拔除输尿管,双J管常规留置。将各通道结石清除以后,F16肾造瘘管留置。术后3~5 d,复查KUB,患者结石如果取净,术后7 d,拔除肾造瘘管;需采取二期手术者,术后间隔7d进行,直到取净结石;碎石残留>5 mm患者,术后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论文代写 治疗4~8周后,拔除双J管。

  2 结果

  手术时间55~180 min, 平均手术时间(87.6±4.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16 d, 平均术后住院时间(9.5±1.5)d。14例肾鹿角形结石患者均采取双通道取石, 其中二期手术1例;26例单发肾结石患者, 术中发现1例有肾积脓, 造瘘管常规留置, 采取二期手术。本组40例患者中, 38例一次性碎石排净, 一次性碎石排净率为95.00%。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输尿管结石、肾结石患者,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是较为有效治疗手段,传统治疗通常取患者俯卧位, 这主要是为了方便结石定位、C臂X线机穿刺,但俯卧位体位摆放难度大,一般需采取全身麻醉,方便对患者呼吸的监测。除此之外,俯卧位会压迫患者面部,特别是眼球受压[3]。近几年以来,随着B超技术水平的进步, B超在临床结石穿刺定位中得到普遍应用,取患者侧卧位,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效果显著,这主要是因为:①侧卧位方便对患者呼吸进行观察,无需采取全身麻醉;②术中, 一旦患者发生大出血,需转开放手术时,无需体位变换,为患者手术争取时间;③侧卧位穿刺点与后方接近,碎石通道水平角比较小,碎石容易被冲出;④取患者侧卧位,能将结石部位抬高,受到重力作用、碎石时振动与冲击作用,会使得肾盏内结石至肾盂,能有效取净结石;⑤在肾脏开放手术中,侧卧位应用较为普遍,泌尿外科医生对其较为了解,通过头低脚低位、腰桥张力能使肾脏与皮肤靠近,使得腰部皮肤紧绷,有利于腰部术野扩展,便于穿刺点准确选取。同时侧卧位能使腹膜前移, 有效避免或减少对腹膜所造成的损伤;⑥侧卧位摆放容易,不会压迫患者胸腹部或者是面部,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能避免长时间俯卧位对心肺造成压迫,适用于心肺疾病患者,加强患者舒适感,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有效取石。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平均手术时间(87.6±4.5)min, 平均术后住院时间(9.5±1.5)d。14例肾鹿角形结石患者中,二期手术1例;26例单发肾结石患者,术中发现1例有肾积脓,造瘘管常规留置, 采取二期手术。本组40例患者中,38例一次性碎石排净,一次性碎石排净率为95.00%。这说明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一次性碎石排净率高,治疗效果显著,与黄春华[4]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肾结石患者采取侧卧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较好,可促进碎石排出,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侯国军,吴文元,董秀哲,等.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3,32(34):111-113.

  [2] 周华.探讨经皮肾镜微创碎石与开放取石治疗肾结石临床对比研究.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8(5):189-192.

  [3] 袁晓光,冯丽,刘建军,等.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9(10):123-125.

  对于医学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大家可以持续关注晟斯医学,小编会为大家持续更新新信息。

标签: 医学论文大全
投诉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  0
0/200字
没有更多评论了~
悬赏问题
给科研问题设置一定金额,将更容易获得关注与回答哦~
  • 1元
  • 3元
  • 5元
  • 8元
  • 18元
  • 自定义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 余额支付
Copyright © 2014-2019 晟斯医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37034号-5 版权所有:南京孜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